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慧家 > 最新推荐 > 正文
“率先碳达峰”:“苏大强”的担当与布局
2021-04-13 08:50:00  作者:徐 倩  来源:新华日报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2021年1月召开的江苏省两会再次明确了“率先达峰”目标。

精准决策,“率先达峰”体现大省担当

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发展机遇、制度创新的先导实践试点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均为江苏率先“攻坚”创造了有利条件:战略层面上,“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推动解决区域性、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大契机;制度层面上,作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江苏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将加快释放;经济层面上,江苏GDP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为推动实现人口、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坚实保障。

尽管有诸多良好的基础保障条件,碳达峰、碳中和对于江苏而言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开放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欧盟到205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有60年的行动时间,美国到205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40多年的行动时间,我国到206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仅有30年左右的行动时间。不仅如此,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尚在高速进行之中,碳排放规模和能源高碳化程度远远超出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生态环境“超载”、环境成本“透支”现状之下,江苏率先碳达峰的工作任务无疑十分艰巨。在这样的条件下,江苏敢于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是创造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书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合格答卷的重要内容,也是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科技大省、能源消耗大省与碳排放大省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责任担当,必将为全国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减降协同,规划“率先达峰”核心路径

江苏省委、省政府“率先达峰”的信心和决心绝非起于一念之间,这无疑需要科学规划和深层考量。就目前而言,江苏省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非化石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总体占比增长缓慢,能源结构调整形势严峻。由此观之,江苏要实现“率先达峰”任重道远:“十四五”期间要争取实现煤炭消费的稳定达峰并开始持续下降,到“十四五”末或“十五五”开局期间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实现“净零碳排放”。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以“资源效能型、环境优质型、气候友好型”发展模式为导向,江苏“率先达峰”的核心路径应当也必须是“一减一增一平衡一借力”。

“一减”:“节能、减排、减碳”,牢固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的核心意识,持续减少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费,动态完善能源“双控”制度——GDP能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一减”的重中之重便是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在工业、建筑等领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扩张,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向低碳、脱碳发展。“一减”意味着要推进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基于电气化、光伏建筑、柔性用电系统的建筑能源系统变革。大力建设绿色建筑,推广低碳简约生活方式,实现“精准节能”。“一减”还意味着要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性变革,形成以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为主,共享单车为有力补充的低碳型城市交通体系。

“一增”:“增能源增技术”,大幅增加新能源、清洁能源供给,提升深度脱碳技术及发展能力,以“提质增效可持续”为核心原则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在“率先达峰”目标驱动下,江苏省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可再生新能源发展,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体系;应实施更加稳健的新能源政策,助力新能源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进一步发掘区位优势,加速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一增”还要增加低碳新技术供给,应积极研发减排效果明显、安全可控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化储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深度脱碳技术。在数字信息化与人工智能高歌猛进的时代,“一增”也离不开相关领域的大数据挖掘与利用。江苏能源互联网建设有助于广泛链接上下游资源和需求,形成业务融通、数据共享的一站式平台,打造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一平衡”:“减污降碳协同、生态发展平衡”,以减污降碳为重要着力点,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特别重视系统治理,实现减污降碳的效益协同。“一平衡”需要结合省情,进行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同根同源性定量分析,识别协同控制关键领域;需要以源头治理为重点,探索形成江苏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推进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推进碳排放达峰、空气质量达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合方略。“一平衡”也需要不断总结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与环境治理的已有经验,取得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机统一,并为实现“碳中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江苏做出制度性安排。“一平衡”还需要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同时,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发挥海洋、森林、湿地等三大生态系统功能,利用海洋“绿碳”发展碳循环经济。

“一借力”:“借力市场机制与金融工具”,创新性使用低成本、激励性的经济杠杆实现“率先达峰”目标。“一借力”需要完善碳交易市场,以尽可能低的成本降低碳排放强度。江苏持续进行的碳交易基础工作——碳核查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鼓励创新,不断拓展碳交易领域,以市场手段倒逼企业重视碳减排。“一借力”还应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将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纳入货币政策担保范围,采取公共投资引导战略,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在此进程中强化监管创新,兼顾保障主体权利与防控金融风险。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