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季中扬: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2024-02-28 09:24:00  作者:季中扬  来源:新华日报

“文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周易·乾卦》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说。现代的“文明”概念来自英语civilization的中文翻译,虽然是现成词汇,但在外来观念的影响下,增加了发展、进步等新的意涵。不管是中国古代的“文明”观念,还是现代的“文明”概念,都指向一种令人向往的、美好的社会状态或生活方式。就此而言,精神文明并非自然、自发的,它需要国家层面的引领与建设。早在汉代,政府就不仅在乡民中选出“三老”,让其“帅众为善”,还专门派遣“美俗使者”,让其到地方宣美风化。由此可见,政府引导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悠久传统,从历史经验来看,也往往是卓有成效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乡土文明早已支离破碎,农村与城市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文化设施、个人素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针对这样的现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其实,一些地方早已开始探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比如山东省莒县在2004年就提出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共同提高”的目标,把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各级“一把手”工作责任目标进行考核,还组织县直机关100个文明单位与全县各乡镇100个村庄开展结对共建。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全国各地更是积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如我省溧阳市探索“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道路”,打造城市志愿服务管理学院,建设了511支志愿服务队伍,通过14.35万名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切实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但问题是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不解决这个问题,政策与措施难以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手册》里指出,精神文明的范围很广,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是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实践中,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在科技方面,除农业技术外,其他方面的科学技术大多远离农民日常生活需要,很难下乡;在教育方面,由于农村人口流失,“村小”已经大量消失;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虽然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推进诚信建设,但一些问题很难解决,即熟人社会的特殊信任很难迁移到陌生人社会成为普遍信任;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有的农家书屋处于搁置状态等。

精神文明本质上应该是民众日常生活文化的表现。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核。这里所谓的文化并非指与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事业并列的公共文化,而是指能够彰显民族特性的生活方式、象征体系等,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科学、艺术、体育的精神内核,它具有传承性与稳定性。文化如果不能融入生活,思想、道德、科学、艺术、体育就会丧失统一性,成为空洞的外壳。

首先,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与主要特征,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应该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修复现代与传统之间的裂隙,保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传统是现代化的底色。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必须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城乡共建的核心内容。

其次,就现实层面来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充分利用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切实有效地解决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实践中主体不对等问题。民俗学家指出,乡村社会有自己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民间医学、民间游戏、民间杂技、传统节日等,而且内容极其丰富,就拿民间文学来说,就有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等形式。乡村也有民间体育,如滚铁环、打陀螺等。这些文化形态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亟需发掘、弘扬。关键问题在于,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是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内核,是城乡精神文明共建行动中乡村赖以与城市交流、对话,从而保持其文化主体性的核心资源。有些传统民俗文化形态由于没有从民间信仰、仪式中分离出来,往往被视为落后的迷信活动。如果乡村社会一些固有的生活文化没有得到传承与弘扬,外来文化及其文化精神又不能真正融入乡村社会,乡村就会真正沦为文化荒漠。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实践中,应该重新审视、评估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再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应该特别重视传统节日在城乡互动中的桥梁作用及其对人的化育功能。历史经验表明,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深度融入民俗生活才能持续有效。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其实还是传统社会礼俗互动的一种社会装置,其通过仪式的象征体系再生产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强化着特定的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节日仍然“具有动员民众、凝聚人心,加强亲情与友情,增强群体、社区与地域认同感的积极价值与作用”,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宣传工作,不仅能够寓教于乐,还能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让民众自发地把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融入自己的生活文化,自主地成长为具有社会主义文明理念的现代人。

(作者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