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王道峰:促进地方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
2023-11-29 10:19:00  作者:王道峰  来源:新华日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要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贯通,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文化育人形式,也有助于更好深化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帮助大学生群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及坚定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

主体认同: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前提

文化的主体是人,只有人的参与才能赋予文化的意义。高校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从总体上看,广大师生员工对于自身所在地方的红色文化是认同的。但不可否认,有不少人对于地方红色文化还缺乏更为细致、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因而也就很难与之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强化主体认同。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主体在接受信息方面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反复性差异,因地制宜地把地方红色文化深入、持久地嵌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尽可能采取让更多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尊重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广泛吸引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参与,让其在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与互动中不断增强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自觉传承革命先辈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活动创设: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抓手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文化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为地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有助于更好实现对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品格建构。促进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应以活动创设为抓手,以丰富的场景和形式策划,为广大师生员工搭建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推进文化育人创新,重塑以文化人新生态。在此过程中,可重点打造富有地方红色文化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习。如此,既可有效避免“运动式”“应急式”开展地方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又能有效推动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持续释放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借助各种新媒体技术,打造一批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品牌,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拓展线上校园文化活动空间。

环境营造: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依托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员工。先进的校园文化有利于积极正向的主体心理、认知和行为发展。环境营造是推动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意识地把地方红色文化宣传穿插其中,充分用好校园标语、教室氛围布置、校园文化长廊等环境载体,全方位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突出地方红色文化特质。用好校园隐性教育功能,在沉浸式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和熏陶下,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和行动共识。

机制创新: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支撑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推动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必须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并将其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设置地方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塑造中的作用发挥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中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形成协同推进机制,一体化推进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科学统筹多部门、多主体协同参与,以“大联合、大协作”的方式,加快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考核机制,发挥考核的引导和评价功能,助力二者融合的规范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认同、活动创设、环境营造和机制创新是一体推进的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单独强调或突出其中的某一点都是偏颇的。促进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需要多措并举,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作者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2SJSZ02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