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囊坛 > 最新推荐 > 正文
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工作”新模式
2021-03-23 09:13:00  来源:新华日报

□ 程 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两年更是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专项经费、体制机制、队伍建设、课题项目等多方面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力度。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因为出现心理问题导致意外事故频发,这反复警示着我们:关注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提升尤为必要,且非常重要。

面对日益增大的社会、家庭、经济、就业、学习、心理方面的多维压力,大学生很容易出现思想和认识方面的消极倾向,包括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就业与择业的心理障碍、功利取向等,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对加强服务管理、开展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挑战。在此背景下,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并尝试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视角,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新模式,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突出学生主体性,

增加高校思政教育“社会”视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新模式,即把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手法、教育目标等有机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强调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正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复杂环境中的价值多元性,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范式的刻板缺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的赋能。具体嵌入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将学校社会工作尊重个性发展、满足每个人的个体需求等价值理念融入到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拓展其教育内涵;

第二,将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手法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补充传统单一教育模式的不足;

第三,将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教育形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其教育的内容组成。事实上,山东工商学院成立的全国高校首家“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上海浦东新区“一校一社工”制度的试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心灵相约”工作室、华东理工大学成立的新生入学适应小组等,都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学校学生工作的成功做法。这些实践探索表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把握需求合乎规律,

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工作”切实可行

首先,就理论层面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两者的逻辑起点一致,本质上都是做高校学生的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两者的理论基础共通,在借鉴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时具有内在共通性;两者的工作过程契合,各自侧重从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学生主体;两者的工作目标趋同,都致力于实现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两者的工作原则相近,在实践过程中都遵循平等、尊重、共同参与等基本原则。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的高度契合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新模式的高度可行性。

其次,就实践层面而言,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社会工作的有益补充。近年来,在国家的积极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关系等方面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出现了很多创新性做法。不可否认的是,强调传统、单一、刚性、权威的刻板化、生硬化教育积弊依然存在,缺乏较强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难以适应作为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好奇心强、追求多元价值的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有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不太满意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做法,甚至有部分大学生从内心排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系统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各类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适当借鉴和引入社会工作的成熟理念和方法,有助于丰富自身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强针对性、贴近性、实效性。

从制度体系设计入手,

保障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持续运行

做好顶层设计,鼓励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新模式的落地。教育、科研等部门要充分协同,加强对辖区范围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调研,以专项课题、试点项目等形式,鼓励有条件、有意向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新模式的试验和试点,一旦时机成熟,即大范围推行;人社部门在招录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时,除了思政专业,可以按照师生比适当向社会工作专业倾斜,将优秀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选拔、聘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建设一支复合型、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重构工作体系,夯实理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新模式的运行机制。高校宣传部门可以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契机,牵头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导入大思政体系,指导各单位和部门学习社会工作所持的平等尊重、助人自助、服务至上、个性化等核心价值理念,在勤工助学、学生社区服务、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学生生活辅导、思政课教学等诸多工作中灵活使用社会工作提倡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三大方法。

健全培训机制,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课程体系中设置普及层次、提高层次、专业层次等三层次社会工作培训框架,给予一定的培训经费支持及培训时间,实现双线并进,鼓励双证上岗,成为“双师型”人才;同时,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出路,通过设立“社会工作服务处”、设置专门岗位等方式,支持和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任高校社工,从事专门高校社工活动。

(作者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20SZB-026】”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