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正文
理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脉络
2024-03-01 09:33:00  作者:陈玥桦 李清洪  来源:新华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以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是新时代出现的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的生产力新水准和新质态。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赋予了时代新内涵,是重要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生产力有两层内涵。其一,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作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存在,是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实现物质财富增长目标的能力,也是社会的生产效能、生产水平的标志。换言之,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状况,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存在,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其二,生产力诸因素构成了生产过程,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的诸因素之和。恩格斯写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此看来,这些因素既涵盖传统生产工具,也包含科学技术等新兴生产力因素。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意指不再局限于传统工业。第三次科技革命通过信息化带来了跨产业、跨区域等大范围的协作,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了更为专业化、精细化的分工模式和智能化机器制造方法,在这种新兴因素的加持下社会生产力得到质的提升。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脉络之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始终具有无与伦比的思想伟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认识,使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现实性、适用性与实践性,找到了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脉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提出通过发动武装革命才能推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社会,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注重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开始革新生产力因素。毛泽东同志认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注重通过改革的方式对生产力的各个因素进行调整,实现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向纵深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要素的存在样态发生了新变化,生产资料也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信息和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生产力迎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在新兴生产力因素的激荡下实现的由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发展的过程,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概念进行了新的理论跃升,提出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认识,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产力推进现代化思想,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往何处去的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作者分别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