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把生命至上的生命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2023-01-18 09:19:00  作者:李玲 李庆  来源:新华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敬畏生命、敬仰生命的生命观相结合,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

面对生命及死亡,古人既有“未知生,焉知死”的困惑,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豁达,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畏,也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的敬畏。敬畏生命而爱人利物,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生成并践行的生死观。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一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坚守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底线,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基石。但也要看到,正如《差等正义及其批判研究》一书所指出的,在当代社会,主要源自制度排斥的差等正义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部分否定仍未彻底消除。差等的生命价值与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相悖。承认差异而非差等的生命价值,真正践行生命至上的生命教育理念,方为破解之道。

第一,生命至上的生命价值诠释。生命至上强调在所有一切的价值追求中,生命价值应排在首位。生命至上同时强调生命价值的普遍性,即所有的生命主体都拥有平等一致的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权利,个体不得实施可能损害他人生命价值的行为。承认生命至上,意味着尊重每一个生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然而,人在社会化过程无法避免产生基于身份和等级基础的差别,这种天然或者后天然发生的社会差别引发差等正义。正如《差等正义及其批判研究》中描述的那样,“首先是政治权力向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即拥有政治权力的人在社会财富、机会、收入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分配都享有特权……其次是经济财富向社会各领域的渗透问题。在经济上具有优越性的阶层往往凭借其经济地位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教育权利和文化权利。”差等正义在事实上把人的生命价值估量为不同等次,造成生命观的扭曲,违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事实上造成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差等。

第二,差等生命价值的表现及其根源。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前工业社会的统治逻辑以差等正义的方式划分并固化人的尊卑等级,基于不同尊卑等级的人的生命价值如天冠地屦。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命价值差等则披上了朦胧的面纱。工业社会的管理逻辑强调生命的工具性价值,人的生命价值被物化,法制社会、官僚制组织又将人的生命行为普遍化、格式化。生命价值呈现差等状态,根源在于社会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发生了异动。探索人的生命价值的衡量标准,其一是生命的工具性价值,衡量个体的生命为他人、为族群提供的利益;其二是生命的主观价值,衡量个体的生命对自我本身的增益;其三是生命的内在价值,即任何个体生命都具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生命的内在价值无需衡量而天然存在,在应然层面,生命的内在价值远高于生命的工具性价值及主观价值。但受到社会发展的外在环境影响,社会管理者却更认可生命的工具性价值和主观价值。社会的高度复杂性、人的生命行为意愿与其能力间的差距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人的生命价值在形式上大致表现为平等,而在实然状态中表现为实质上差等的生命价值。

第三,承认差异而非差等的生命价值。实现实质平等的生命价值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承认差异而非差等的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尊崇生命、敬畏生命、敬仰生命的必然选择。承认差异而非差等的生命价值具体指:承认生命共同体中的每个个体或群体的生命价值存在差异,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差别的对待。承认生命价值的差异,并非否定人的生命价值的至上性和普遍性,而是旨在实现人们生命价值的真正平等。承认差异的生命价值并不是要否认人的生命价值的不同,正视人的生命价值的独特性才恰恰是真正正义的诉求。

第四,践行生命至上的生命教育理念。当代社会的治理逻辑是重申人的主体性价值,诉求实质上是平等的生命价值。为此,必须践行生命至上的生命教育理念,尤其要教导青年大学生敬畏生命、敬仰生命、珍爱生命,帮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正视和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生命价值,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践行生命至上的生命教育理念,必须引导人们承认差异的生命价值,破除生命价值的差等正义,认识到生命价值的至上性和生命价值的普遍性同时并存,实现对生命权、生命尊严的真正维护。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2021JSJG057〉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