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江东时评|“子虚乌有的包机”带不来商机
2019-07-23 08:54:00  来源:新华日报

  香港艺人任达华被刺伤事件近日颇受关注。在祝福伤者康复、讨论安全防范等声音之外,一些“有心人”从中嗅到了“商机”:朋友圈流传的一张截图显示,至少6家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趁机推销起本公司的医疗保险、紧急救援服务。他们在营销文案中暗示,任达华享受到直升机专机救援,与购买本公司的保险产品不无关系。这不禁让网友质疑,任达华到底享受了谁家的服务?莫非6架公司的直升机空中接力送他就医?

  从这些营销广告上,不难体会到发布方的“求胜”心态——不管是哪家保险公司开了头,只要同行“蹭”上了这个热度,自己就不能落后!在这些发布者看来,“消费”任达华的道德风险似乎不大。毕竟,当事人虽然受伤但没有生命危险,拿这个事情做文章不会犯忌,他们还期望任达华背后的粉丝群为此营销带来流量。

  这种“蹭流量”之举,在某些人眼里只是“小恶”,甚至连“恶”都谈不上。但倘若对这样的欺诈营销听之任之、不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很可能带来真正的、更大的“恶果”。这些文案一味渲染“意外无处不在”,不是在提醒人们注意防范,而是意在激起公众的恐慌情绪;说“尊贵服务,年保费1万就可拥有”,不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敬畏,而是有片面用金钱衡量之嫌。

  这种营销手法,被视作“恐吓式营销”在新媒体上生成的新版本。它往往对潜在的危害夸大其词,要么小题大做,要么无中生有,有的甚至成为谣言孳生的温床。比如,为了卖保健品,信口就是“中国1亿人缺乏维生素A”;为了推销医疗服务,动辄就是“洗血,有望多活50年”……

  有的营销文案会演变为公共言论,或多或少影响着社会舆论和道德风向的形成。在任达华被刺伤事件中,不论是扩散恐慌情绪,还是用“有了保险啥都不怕”的论调冲淡人们看待生命的严肃性,都不利于我们反思和防范问题的产生。举个例子,在视频网站上,很多观众看到不喜欢的剧情,会发弹幕“给作者寄刀片”表达不满。对绝大多数有基本判断能力的人来说,这当然只是当不得真的调侃,但这种说法一旦流传并固定下来,或许就会不知不觉影响着极少数人,使之成为“恶”的温床。

  从言语的“恶”演化到行动的“恶”,也许只有短短几步,因此越追求所发布信息的传播量,越应注重其间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在自媒体时代,传播一段文案所需成本相对较低,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甚至超过部分传统媒体,新媒体营销者也更应谨记“莫以恶小而为之”,进行推广时多几分责任与担当,用积极的主题向社会播撒正能量。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袁 媛   编辑:王逸男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