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
2018-09-11 09:13:00  来源:新华日报

  泗阳总人口107.06万,城镇化率达56.72%,拥有自然村2305个,农村人口46.3万。基于村庄布局零散、基础设施配套困难、公共服务难以有效覆盖等县情实际,近年来,我们遵循“四化同步”规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集中居住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住房条件的重要途径,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78个,集聚人口10.7万,占农村人口的23.1%。

  以民为本“搬得出”。坚持系统化思维,顺应城镇化规律,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原则,激励群众自愿搬、主动搬。坚持先申请后实施、先补偿后搬迁、先安置后拆除“三先三后”原则,长周期、滚动式推动,镇区集中居住区以多层楼房为主,新型农村社区以二层院落式建筑为主,做到人、地、房、业精准对接。坚持改善居住条件、盘活沉睡资源两手抓,推动集中居住与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两大重点片区扶贫开发、国省干道沿线环境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结合,形成一田两片三线多点搬迁格局。2015年以来累计改造破危差住房1.95万户,集中居住后户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0.7亩。制定搬迁补偿、优惠补贴、进城入镇差别化引导奖励、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补偿、兜底保障五大惠民政策,对四类重点对象实现全覆盖、提供暖心房,确保群众少掏钱甚至不掏钱住新房。对于进城居住的,在享受土地增减挂钩补助基础上,再给予1万元搬迁奖励、5%购房款补贴以及10万元安居宝贴息贷款等。

  精准施策“稳得住”。从群众生产生活便利性出发,既保障基本居住,又兼顾改善需要,让群众住得舒心。严守三条红线,优先选择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存量建设用地或村庄布点,制定新型农村社区户型设计图集,实施自建、代建、改建三类模式,不搞一刀切,赋予农民自主权,留住乡愁记忆,彰显“白墙红瓦、硬山坡顶、院落有致、绿篱花香”的苏北人家特色风貌。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要求,确立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幼儿园、家门口就业工程、文体活动中心、电商点、警务室、百姓礼堂、老年服务中心、残疾人之家十位一体建设模式,配建垃圾收运、污水处理和燃气通信等功能设施,既让群众享受触手可及的优质服务,又节约了公共服务建设维护成本。针对集中居住后“小家”变“大家”,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小村监事会、村规民约、文明家庭、物业服务等标准化治理模式,唤醒公共意识,涵养乡风文明,小村监事会做法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

  产业支撑“能致富”。把富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强化产业支撑,构建长效机制,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身创业就业,不断增加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抓特色农业,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小田变大田,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配建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发展精品桃果、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业,农民除了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还可进入家庭农场务工,年收入一般达8000元到1.2万元。抓自主创业,给予创业场地、小额贷款等帮扶,支持鼓励有一定条件的农民兴办小农场、小物流等五小创业项目。抓充分就业,在乡镇提档升级全民创业园,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引导入镇集中居住农民稳定就业;在集中居住区配建家门口就业工程,引进“三来一加”项目,带动就业约9000人、其中低收入人口4100人,人均年增收1.4万元,村集体年增收4万到6万元。同时,设立环境卫生、道路维保、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直接吸纳低收入户就业约7200人,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今后,泗阳将夯实主体责任,把握时间窗口,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大力推进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3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实现住房条件改善的农村居民3万户以上,全面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一是以系统谋划确保群众搬得明白。按照五优先、三进两靠原则,科学确定空间布局、改善方式和建设规模,充分体现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形成1个中心县城、8个重点镇区、98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城乡三级规划体系,3年内新建扩建集中居住区20个。二是以为民初心确保群众住得舒心。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分类安置,更大力度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多措并举提供就业服务,让大多数农户一步到位进县城安居乐业。用好存量,建好增量,引导部分农户主动就近入镇。对少数故土难离、习惯难改、确有困难的农民,就地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全覆盖。三是以实干担当确保群众过得幸福。以建设标准要高、环境条件要优、文化含量要足、产业支撑要强为导向,严守不损害农民权益、严禁新增镇村负债两条底线,制定正负两张清单,强化增减挂钩、精准脱贫等政策集成,加强资金运作、社会治理等机制探索,真正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勤忠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