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读史明智 > 正文
为国计民生建真言献实策
2017-03-09 09:26:00  来源:新华日报

 

  1986年3月,物理学家王大珩、王淦昌等四位科学家向邓小平同志建言,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邓小平同志随即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随后,多个部门全力跟进,于当年11月推动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863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这段科学家建言献策的佳话,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实际上,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建言献策、纳言助政的例子并不少见。古有魏征犯颜进谏,近现代有陈云“讲真理不讲面子”的直言相谏。他们都是建言献策的生动榜样。

  建言献策传递的是观点建议,彰显的则是责任担当,与身份、地位并无关联。对于任何一个“心系天下”“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人来讲,建言献策是一个永远摆在工作案头的重要事情,没有休止符。1962年初,在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期间,与会人员陈云积极参与会议讨论,努力掌握一手材料。在会议结束后不久召开的西楼会议上,陈云同志就经济形势和克服困难的办法作了重要发言,并提出了五点建议。随着这些办法的推行,国民经济调整不断取得良好效果。陈云身份特殊,他献言献策体现的是领导风范和国家情怀。而一些基层同志抓住各种机会献言献策,更让人感动。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小岗村调研。期间,大包干带头人代表严俊昌、种粮大户代表程夕兵先后就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提出意见和建议。想想,这些“泥腿子”都能为国家和社会事业发展支招、献策,饱读诗书、见多识广、信息掌握能力强的代表、委员岂不更应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特别是当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等,都事关国计民生,也牵动着无数民众的敏感神经。如何行之有效地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每一个人贡献真知灼见。

  有效的言策,要义在于真。真,是建言献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真字牢记心头,才能掌握实际,了解内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否则就会搞“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一段时间,一些雷人雷语曾让人们对有些献言献策的真实目的和实际应用价值持以忧虑态度,甚至怀疑献策者到底是出于公心献言还是博眼球谋私利。一定程度上讲,当前我们并不缺少献言献策的想法,而是缺接地气的真招、实招。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有建言献策的想法,还要把求真务实贯穿于始终,在求真上下功夫,在务实上花力气。浸润着真和实的建言献策,才是管用的,才会赢得口碑。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效的建言献策既需要有人谏言,更需要有纳言的胆量和胸襟。魏征犯颜进谏而成为佳话,不只是因为他本人不畏生死,还同唐太宗虚心纳谏胸襟密不可分。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有采纳谏言的胆识,要明白“言能听,道乃进”的道理,能深刻体悟“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的要害。事实证明,只有领导干部愿意听取建议,尤其是听得进去真话、实话,谏言者才有动力献计献策,才敢讲真话、实话。所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领导干部在期待别人献策的同时,也要让别人期待你能听得进去真言真策。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刻,推进改革发展的任务之艰巨、面临形势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于此之中,每个身处改革浪潮、都共享了改革成果的人,都有义务为党和国家分忧,为改革发展、攻坚克难献言献策。唯有如此,国家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民族才会振兴!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史见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