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读史明智 > 正文
既要惩“贪”也要治“懒”
2017-02-23 09:45:00  来源:新华日报
  

  读史明智

  自古以来,清廉一直被认为是官员的起码要求,否则一切免谈。也正如此,一些人认为,只要不贪不腐就是好官,至于是不是庸懒散、能不能干事则另当别论了。实际上,贪,当然祸国殃民。懒,同样也会误国误民。所幸的是,对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早就有人认识到了,并一抓到底。

  1724年,是清朝每三年一次的官员考核年。此时,新君雍正统领社稷江山尚不到两年。按照大臣们的预想,新主子不会有什么“大动作”。但是,对一个叫常三乐的县令的考核,却狠狠地扇了他们一耳光。负责考核常三乐的直隶巡抚李维钧在对其考核后,写了两条评语:“操守廉洁”“懦弱不振”。因此,建议平调常三乐去管教育。看到考核意见后,吏部主官要李维钧给出常三乐不胜任工作的例证。李维钧举不出例证。吏部主官便说,既然没有实质性的贪腐问题,提醒提醒就算了。但是,李维钧仍然坚持己见。于是,两人便吵到雍正帝那里,请皇帝“钦批御断”。雍正帝一看,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虽然常三乐操守廉洁,但责任心不强,没干什么事。故“留此人何用”!看到皇帝治吏新政如此严苛,其他各级官员都震惊不已:看来,官是不好当了。不仅双手要干净,还要干活!

  雍正帝既不容忍贪也不容忍懒的治吏故事告诉人们,对于一个官员来讲,既要在作风上正派磊落,也要在工作上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二者缺一不可。此乃为官的基本通则。否则,就是“好看不中用”!客观而言,虽然庸懒散造成的后果不会像贪腐那样“赃秽狼藉”,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毫不逊色。最为突出的就是,它会浪费治国理政的各种资源,败坏执政者形象,使本来可以干成的事干不成,可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制造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因而,一定意义上讲,庸懒散本质上也是一种腐败,而且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腐败。只不过隐藏于内,不易被察觉。但是,其“尸位素餐”的负面影响同样为人们深恶痛绝。当年,雍正帝就义愤填膺地说,只满足于清官的好名声而不干事,实际上就是“倒了油瓶不扶,绣花枕头而已”!

  庸懒散败坏政治。何以治之?此可谓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易事。但“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抓住三点亦可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即在于思想认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为政者脑子里应该始终绷紧一根弦:廉是本分,干是职责。只廉不干同样是渎职怠责。要相信,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只有认认真真地干,才能兴邦,否则必将误国。对于趟过枪林弹雨、经受过改革攻坚的共产党人来讲,廉洁奉公、勤勉干事始终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和独特基因,否则就有悖于历史和时代对我们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也会贻误发展、后患无穷。

  然而,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视思想教育而不顾,甚至我行我素。因此,对于那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仍屡教不改的人,则必须严苛重罚。要以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拔出萝卜带出泥”的魄力坚决查处各种庸懒散,以“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治理庸懒散的根本之策亦在于制度建设。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严苛吏治,都必须编制严密的制度笼子,让制度保障它们能有效运行。无数事实证明,丧失制度的支撑,设计再精美的思想教育和严厉措施,都将缺乏生命力和持久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道理。制度建设不仅要督促官员勤奋务实地干事,而且也要下接地气,清醒地看到某些庸懒散、某些不干事并不完全是主观上不愿意干,而是害怕出错不敢干。这就意味着要预留容错试错的制度空间,消除为官者干事创业的思想疑虑。

  “为官避事平生耻”。为官从政者应该坚信在其位谋其政的基本常识。特别是要清醒地看到,“避事”而不积极干事,再清廉也不是好干部。“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所有的为官者都应该在改革发展的蓬勃浪潮中,敢想、敢作、敢当,做时代的劲草、真金。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史见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