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读史明智 > 正文
为政当以廉洁为要
2017-01-26 09:00:00  来源:新华日报

 

  廉政、昌明的生态一直是人们所期待并努力建构的政治形态。古今中外,概莫如此。最近,一部反映清朝廉洁官吏于成龙的电视剧《于成龙》,再次勾起人们对为官廉洁的关注和思考。该剧以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清朝总督于成龙为原型,以其刚正不阿的为政态度为精髓,讲述他23年从政生涯中,始终秉持廉洁奉公、刚直不阿,廉洁为民、一尘不染、勇于担当的一系列故事。正是这种人格魅力和三举卓异的为官实践,使得他深得各地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今天的为政环境同于成龙当初所面对的情况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为政的基本逻辑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对于为官者来讲,廉洁是一张不可或缺的入场券。没有这张入场券,是进不了为政这扇门的。即使暂时蒙混过关,迟早也会被清退出来。

  廉洁如水,来不得半点污染;奉公如蚕,吐不完一身正气。自古代,廉洁就被看作是为政者的道德操守和人生智慧。东汉名臣杨震,高升东莱太守。在其赴任之途,昌邑令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在“暮夜无知”中扛住金钱的诱惑,是对为政者坚守廉洁这一职业操守的生动写照。其实,廉洁又何止是一种道德操守?它还是一种人生智慧。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对待财富荣誉,都有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在他们看来,淡泊名利能让人一生平安。反之,追求过度或许带来的就是灾祸。古代士大夫尚且懂得廉洁是为政之基的道理并能发出响彻的人生感悟,今天的共产党人更应有为官清廉的更高境界和自觉追求。对于共产党人来讲,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必须坚守的政治本色。

  既然廉洁对为政者来说如此重要,那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以身试法?个中缘由错综复杂,不能一一而论,但是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的哲学语境下,归根结底还得从为政者自身查找。对此,总体来看,有两点:其一,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丧失理想信念之“钙”的支撑,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得“软骨病”,“腰杆挺不直”。这是最为深刻的原因。其二,缺乏对权力的敬畏。权力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用之为公众谋福利才是正途。这正是将其称之为“公权力”的重要原因。然而,有些人并不是这样理性地看待权力,而是将其作为个体的私有物,经常玩“鼓掌之间的游戏”,甚至将侍权弄柄看作本事和能耐。对权力缺乏最起码的敬畏,必然导致在有些人眼里,“勤廉者平安一世,贪婪者自毁一生”的警训终成一句空谈。

  历代衙门正堂上,往往悬挂“明镜高悬”的牌匾。这种设置表明,历代王朝不仅将“廉洁清明”作为各级官吏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境界,而且还有着很高的期望。事实上,为推动为政者用好廉洁这张入场券,不少王朝可谓竭尽全力。如唐朝考核官吏,就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清慎明著”,即为官清明的升官;不清明的降级。这对当下的最大启示就是,要严格坚持制度治吏,让制度发挥出管权管人管事的效力,用制度激发廉洁的最大效能。

  但是,终究“打铁还需自身硬”。制定得再精美的制度还得靠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去执行。更何况,从根本上讲,清正廉洁是一种道德行为,一种道德情操,一种道德觉悟。任何进入从政这个场域的人要想用好廉洁这张入场券,不因其“破损”而被中途清场,就必须有所畏,有所止,心清如水、志坚如钢,从思想和灵魂深处恪守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的道德信条。唯有如此,才能将“廉洁乃为政之魂,勤政乃公仆之本”的政治品格坚守到底。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史见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