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既安居又乐业,考虑好“稳得住 能致富”
——“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系列访谈⑤
2019-09-17 08:55:00  来源:新华日报

  

  

  范从来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与智库专家学者面对面

  记者:如何看待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的重要意义?

  范从来: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既是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的需要,也是苏北地区内生发展的需要。

  有观点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苏南、苏中的事情,与苏北关系不大。但是,通过计算苏南、苏中、苏北空间经济的相关性后,我们发现,苏北地区自身的经济能量还较弱,但是整个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已经在迅速提升。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都市圈内的能量增强后,就会发挥外溢作用,带动苏北的迅速发展。因此,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要放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统筹谋划,要让苏北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省内全域一体化。

  苏北振兴应通过内生的城市化形成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对于苏北城市来说,想通过人口的净流入实现城市的发展难度很大,确保人口不外流已是幸事。可以借助农房改善的机遇,把自己的人口集聚起来,把资源要素集中起来,实现苏北城市的自我驱动型增长。

  记者: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加快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要考虑好“稳得住、能致富”。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

  范从来:我们过去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安居和乐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房子,没有就业,没有收入来源,必然留不住人。确保搬迁农户有稳定的保障、充分的就业和持续的增收,是“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以“农房项目+”为龙头抓手,做足做实农房改善的“后半篇”文章,才能“让进城的进得放心,让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

  农民的住房不仅是生活用房,也是生产用房。农房改善,应当与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结合起来考虑。比如,有一部分农民的住房分散,借助于农房改善,相对集中居住,可以推动土地经营更加有效率,农业向智能化产业化发展。此外,借助于农房改善,让一部分人口向城镇集中,让消费需求集聚、市场集聚,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最终让农民在此过程中受益。

  记者:请谈谈您所了解的苏北各地对于落实这项工作的相关进展情况。

  范从来:苏北五市都坚持试点先行、注重因地制宜,为农民建设新的美好家园。比如,徐州加大功能性公共建筑配套力度,高标准配套社区幼儿园、卫生室、数字化图书馆,同步建设文体中心、现代化综合养老中心。目前,该市40个新型农村社区即将完成配套建设。同时,立足县区资源禀赋,大力引进层次较高、环境友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打造一批绿色高效农业先行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比如,连云港挖掘潜力破解产业难题。总结推广全市已探索形成的东海县“水晶产业+”、灌云县“空港产业+”、灌南县“稻谷经济+”、云台山景区“旅游产业+”等产业模式建设经验,引导各县区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潜力,着力打造一批“一县(区)一品、一县(区)一特”特色产业项目。比如,淮安新建小区做到高标准,改造村庄做到高起点。实施以综合服务、村庄道路、绿化亮化、安全饮水、垃圾收处、污水治理、美化家园、通信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提升工程”。比如,盐城在制定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十有”标准上,围绕“有形象、有韵味、有故事”,大丰、东台等地每个示范镇村都打造一个特色镇村。围绕“稳得住、能致富”,盐都、射阳、滨海等地发挥休闲农业特色,全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再比如,宿迁力争产业配套项目与农房改善项目同步建成,现已启动建设农业产业配套项目111个,年内计划投资19.5亿元;规划新建和改造提升“家门口就业”载体125个,建成后可解决就业1万人以上。

  记者:就推进“稳得住、能致富”这一问题,您有何建议?

  范从来:要落实好保障政策。对进城入镇安置的农民,其自愿有偿退出原有宅基地、流转承包地的,要做好不动产登记发证,解决好户籍迁转、社保衔接、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等问题,让他们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对选择中心村安置的农民,仍保留农村户籍,原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政策保持不变。

  要发展好特色产业。农房改善,应该和苏北地区城乡规划、城镇建设布局、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产业发展要注重与当地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把搬迁群众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可以有计划建设一批特色田园乡村和旅游小镇,为群众就业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要落实好促进增收的制度安排。要加强搬迁群众就业培训,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流转力度,积极推进土地入股共建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收益。要加强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支持政策,吸引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返乡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特别想指出的是,农房改善的过程中,要把现代性和乡情结合起来。新建农房不能出现建设性的破坏,也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要用建设美丽乡村的视角,统筹做好住房条件改善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传承好乡村文化,有真正的田园特色,努力让农民群众的生活空间存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

  本报记者 孙 敏 杨 丽 魏晓敏

  (本组访谈到此结束)

  浙江:培育建设中心村

  多年来,浙江以培育中心村,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立足中心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就业等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合理选择特色村域经济发展路子。比如,安吉县尝试把全县作为一个大农村来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并按不同特点将所辖的行政村分为工业村、农业村,景观村、休闲村,在每个村设置一处景点,并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桐庐县按照全域景区化和村美民富的新要求,一方面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精心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将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陕西:发展“社区工厂”

  陕西移民搬迁从一开始就遵循“以产定搬、以搬促城、产城融合”的工作思路,将搬迁与产业脱贫、就业脱贫相结合。放大移民搬迁积攒出的人力资源优势,陕南开始不断吸引产业聚集,吸引东部企业西迁落户,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比如,在平利县,11个镇现有83家“社区工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经营主体181家、10家电商公司和796家网店,全县形成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4个社区工厂产业集群,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到2020年,安康市将建成社区工厂300家以上、带动就业5万人,每个移民搬迁社区或农村人口集中区都有1家以上的社区工厂。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