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以更高站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2019-07-23 08:33:00  来源:新华日报

  在江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方位坐标中,2018年末和2019年初具有关键节点和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郑重宣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12月省委书记娄勤俭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要求在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中,扛起江苏责任、拿出江苏作为、作出江苏贡献。2019年1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州调研时强调,要牢牢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提升发展站位,提高目标定位,系统谋划思路,努力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列。

  在融入发展中提升发展站位。进入新时代,江苏发展的形势和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对江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江苏既要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又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诞生,通过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来率先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在新起点上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苏必须以更高起点、更高站位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升融入发展站位,重点是要把握融入发展的思想站位与行动站位。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想站位,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江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把江苏的融入发展放在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行动站位,要求坚持协同融入理念,在融入中加强区域之间的协同,加强与外部资源的协同,激发区域整体发展活力,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增强区域整体发展动力,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协同融入中要借力上海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聚力浙皖特色优势的发挥,在融入中实现江苏自身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融入发展中提高目标定位。进入新时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迈入更高质量一体化新阶段,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际上是各融入方作为利益共同体的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江苏要在融入发展中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列,目标定位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宏大的格局,找准自己的时空坐标和优势劣势,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重点是要彰显目标定位的超前性、合理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江苏融入发展的目标,要求聚焦聚力于“走在前列”,支撑目标实现的思路要按照“走在前列”来谋划、布局要围绕“走在前列”来展开、举措要针对“走在前列”来制定。要结合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建设要求,研究制定江苏融入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根据江苏融入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融入程度,研究制定融入发展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段的阶段目标。江苏融入发展的定位,要求探寻锁定在“分工协作”,在长三角区域高水平分工协作体系中明确江苏融入发展的重点难点,分清融入发展的轻重缓急,探究江苏融入发展的最佳方向。将江苏的融入发展放到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通过错位融入、差异化融入,推动形成融入方利益共同体。在融入发展过程中,实现重大战略一体对接、发展规划等高对接、合作项目深度对接、体制机制无缝对接,厚植江苏实体经济新优势、厚植江苏新经济优势、厚植江苏整体发展新优势。

  在融入发展中系统谋划思路。在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江苏站在了新起点,确立了新方位,正在加快新步伐。融入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需要置于过程中把握,立足机制中探求,用系统化思路进行谋划。在融入发展中,怎么把握过程,就是既要直面融入发展的现实,又不回避融入发展的历史,还要着眼融入发展的未来。针对融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反复,要用历史的眼光、动态的观念和超前的思维来审视审查。对于融入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和新现象,要用系统性、前瞻性、预见性的思考在过程中把握谋划。对于融入发展中有关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要善于前后联系,左右贯通,把握重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谋划新思路、新方法。在融入发展中,怎样探求机制,就是既要研究办法,更要探寻章法;不仅要探究融入操作的方式,而且要寻求融入管理的机制。一是融入发展不能就融入而融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江苏需要系统化、深层次地将融入发展放在江苏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思考,协同推进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与更高层次上推进以“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重要内容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二是不能只看一时的融入成效,而不重视融入机制的长效。形成融入发展的长效机制,需要坚持把融入发展作为加快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依托载体,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融入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融入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融入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融入发展的强大动力。

  朱英明 王玉东

  (作者分别为南京理工大学江苏产业集群研究基地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5ZDA053)首席专家,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