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悦读 > 最新推荐 > 正文
为什么他们要“逆全球化”
2018-03-23 09:25:00  来源:新华日报

  读书管见

  “世界不仅变平了,还在变快”。说这话的是美国知名作家、普利策奖终身评审、《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快速变平,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显然功不可没。不过,剑桥大学资深学者芬巴尔利夫西未雨绸缪,在《后全球化时代: 世界制造与全球化的未来》一书中对后全球化时代表示出深深的忧虑:当我们抵达全球化发展的极限后,未来何去何从?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自我封闭了数十年的中国决定敞开怀抱,拥抱世界,中国经济自此步入发展快车道,并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然而,全球化在今天似乎遭遇到前所未有挑战: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迈开了“脱欧”步伐;当年力推全球化的美国,如今却高擎本土化旗帜,从呼唤制造业回归,到国内市场产品的本土化,再到加大贸易壁垒,并对来自于太平洋彼岸的华为企业保持了莫名其妙的警惕;中国民营企业吉利入股戴姆勒也遭遇了德国从政界到舆论的质疑……传统经济强国纷纷祭出“自己利益优先”的尚方宝剑,这一切看似必然。但如果以历史纵深视角看去,则让人陡生一种全球化走到尽头之感。

  在芬巴尔看来,种种反全球化的现象无一例外发生在2008年后。也就是说,2008年不仅爆发了举世震惊的金融危机,同时也是全球化的一个微妙的转折点。确实,自那以后,一些国家的企业开始出现了从离岸到回岸、从海外到本土的现象,可以说,“本土化”现象的蔓延,本身也是人们对全球化忧虑的折射。

  可以肯定一点的是,只要人类存在,发展便不会有尽头。就像5年前我们还不知道区块链,10年前还不知道共享经济,30年前对网商闻所未闻一样……所有的一切,只是我们对未来的未知。动辄谈论终结,绝不是因为我们高瞻远瞩,反而可能暴露了我们的鼠目寸光。所以,芬巴尔的观点,即全球经济的运行模式或许有些落伍,但并不过时。当前一些国家遇到的发展困难,不是因为全球化,而是因为对过去发展模式下美好时光的眷恋,说得不客气点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结果。

  过去那些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乃至实现弯道超越时,真正应该引起警醒的不是对全球化的疑问乃至抛弃,而应该躬身自省,不是寄望于回到过去,好让子子孙孙都守着老摊子,悠然见南山、闲云野鹤般地生活。

  未来充满太多的不确定,就像霍金在劝诫人类别忙着寻找外星生命时对宇宙深不可测的描述一样。全球化虽然是一个宏观字眼,却与无数企业及企业管理者的命运息息相关。正如作者所言,“正是千千万万企业的决策共同塑造了总体贸易模式与投资流向”,因此,“决定全球经济是否进入后全球化时代的不是宏观经济学家,也不是政治家,而是企业本身”。或者说,真正能够不断改良并创新未来经济模式的,绝非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闭门造车。历史充分表明,当年那些曾试图将外来经济拒之门外的做法,无一例外以头破血流的失败而告终,比如乾隆时代大清GDP曾占全球三分之一,结果还是在自我封闭中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历史不会倒退,因循守旧只会固步自封。全球化是否走到了尽头,是不是非得改弦更张另起炉灶,这显然需要更多企业按照市场生存法则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抢占先机。有一点应无疑问,那就是:敞开怀抱,迎接挑战,才可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 雨 葭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