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悦读 > 名家书坊 > 正文
融南汇北、刚柔相济的“淮安文化”
2017-09-29 09:06:00  来源:新华日报

  江苏文脉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江苏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于2016年启动,计划历时10年左右时间,编辑出版300本江苏典籍、3000本江苏文库。今起,新华日报人文周刊悦读版推出“江苏文脉”栏目,追踪“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进展,展示最新成果,传播江苏优秀传统文化。

  淮安地域文化是淮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数千年融合的结果。它主要体现在淮河下游两岸空间范围内,反映出南北过渡、兼容并包,既质朴厚重,又灵动机智的特色。

  现今淮安市行政中心区域的初名,亦与天下“四渎”——江、淮、河、济之一的“淮”字息息相关。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作为古代“四渎”之一的淮河流域,它与黄河、长江流域等同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淮河不仅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河,在明代以前,它还是州、郡分野划界的一大标志性河流。

  明清时期,淮安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淮盐集散、漕船制造和粮食储备的五大中心,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天下粮仓等美誉。其间,驻有朝廷的派出机构——总督漕运部院衙门和河道总督衙门(总督兼巡抚皆为正二品以上的勋爵大臣担任,称漕抚、河台),淮安府也是江苏长江以北仅有的两个府之一(另一个是扬州府),是江苏省辖地面积最大的府。这一时期,淮安的漕运转输与河工治理影响全国,以《西游记》《老残游记》《剪灯新话》《子虚记》《笔生花》以及“望社”诗人作品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创作领风气之先。

  淮安文化具有融南汇北、刚柔相济的“中和”之风。自古以来,北方燕赵多慷慨悲歌豪侠之士,便是淮安稍北的徐州,其民间亦多习武斗勇之风,是所谓“以武为俗”。而淮安人更多的是崇文尚义,鲜逞匹夫之勇。如《志书》所云:“淮安之俗,淳实尚义,勇悍习战。”“喜学问,从教化,虽兵革之余,犹有是心。”乡贤张煦侯先生还看到了淮安地处中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这一独特的地理特点的影响。他分析说:“南方舟行食稻,北俗餐麦跨鞍,南中有儇慧之风,北土有贞刚之质。……淮阴冬有酒,夏有瓜,野有麦菽,市有稻粱。酒、瓜皆为名产,稻麦亦惟人所欲。若乃放船洪泽之陂,则采菱人咏;驱马黄河之岸,则塞客成吟。有邗沟以通文化之邮,故风气早开;有杨庄以扼淮、运之交,故形势重要。惟其如此,故其民得燥湿之宜,具南北之美,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上马可以杀贼,下马可以草檄。”比较直观地描述了淮上及淮人的风习。

  这种“中和”的风习,还体现在淮安人稻、麦间作的农耕特点和米、面兼具的饮食结构上,包括全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创制过程中。淮扬菜最主要的特色是追求本味、清爽平和,就其食材而言,大多是普通的本地河湖水鲜和家禽野蔬,如淮白鱼、长鱼(黄鳝)、青虾、黄牛、土猪、山羊、蒲菜等,但在烹饪和制作过程中,却能将刀工、火候、味形等人工巧技,发挥到极致。这种求精、求细、求全的美食制作,一方面与当时在淮的河、漕、盐、榷大员和富商大贾们追求奢侈的“口福”之欲相关,另一方面也是淮安这一地域南北人流汇聚、口味各异的消费需求所致,从而形成了“淮扬菜”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美食风味。

  淮安文化“淳实尚义”。南宋与金对峙时,淮河成为两国界河,淮安又处在南北拉锯战争的最前线。以巾帼英雄梁红玉为代表的淮上士民,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抗金保家的斗争中。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患猖獗,漕运与商业重镇淮安亦屡遭倭寇袭扰,民众深受其害。嘉靖辛丑(1541)科状元淮安人沈坤,“以母丧归。时倭寇数千犯淮,坤散财募士,亲当矢石,力战败之,淮人呼为‘状元兵’”。一介文弱书生,当家国遭遇外侮祸害时,义无反顾地毁家纾难,淮安百姓群起相应,官民联手,最终将倭寇荡平。

  自鸦片战争以来,淮安先后涌现出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抗日烽火燃起后,著名的“淮河大队”、“涟水抗日义勇队”等抗日民众武装,以及传颂于淮阴百姓之口的“周家三只虎”“苏家两条龙”和“独角牛”等民兵英雄,坚持在敌后抗日,保卫家乡。随着新四军的东进北上和八路军黄克诚部的南下,淮安又成为华中和苏皖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区,英雄的“刘老庄连”就涌现在这片热土上。解放战争时期,众多的淮安子弟兵随黄克诚将军转战东北、南下湖广,又随陈(毅)、粟(裕)大军保涟水、战宿北、到山东,战沂蒙,打淮海,下江南,扫东南,其英勇事迹可歌可泣。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淮安是南北人群迁徙比较频繁的市域之一。较早的“淮夷”族群,即从山东境内迁徙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市域先后被吴国、越国和楚国占领。东汉、三国和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此地既是军阀争战和流民迁徙的重要通道,又是将帅屯垦蓄兵的重地。南北朝时期,市域淮河以北先后为北魏、萧齐、北周所占,居民流散。隋唐统一时期,淮安楚州、泗州、涟水等地,则有新罗、日本等海外人群移居或长期停留。北宋南渡,淮安再次成为移民聚散和宋、金对峙的界域。元末明初,战乱使淮安及周边人口逃毙殆尽,即便像楚州这样繁华的城市,城中大户也所剩无几。为此,明太祖实行强制移民政策,将江南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迁入苏北等地,淮安府境的苏南移民一时群集。明中叶实行“中盐法”后,北方的晋商和南方的徽商,大批来淮业盐,并就地定居繁衍。明末清初,淮安因未遭受大的战火,城市安定,又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和遗民留居。作为运河区域一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淮安,成为吸引和集聚各方人才的高地。

  (本文摘编自江苏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作者为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首席专家)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顾建国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