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记录 > 文字 > 正文
“活”的古村 孕育“东方达沃斯”
2017-12-22 09:14:00  来源:新华日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隆冬时节,在省级非遗玉祁双套酒的故乡——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55岁的双套酒技艺传承人嵇伟,带着十余名师傅拉开了酿造季的大幕。浸米、蒸饭、开粑,堆醅、落缸、榨酒,和祖祖辈辈一样,为酿出一坛好酒,师傅们要手工打磨完成30余道工序。

  双套酒的发源地是礼社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江南名村,如她所孕育的双套酒一样,在8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礼社始终坚守“天人合一”的自然生长逻辑,不断孕育新的力量。

  礼社村始于南宋,寓意“尚礼守法安居之地”。在近千年的时光里,这种以“尚礼守法安居”为核心的“礼”文化,主导着礼社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富足和安康。清乾隆年间,凭借“锡澄武中心枢纽,江湖河汇合分流”的交通优势,礼社兴建街市,成为江南著名的“米码头”“茧码头”,催生了中国最早的工商经济。礼社村人才辈出,诞生了 “一门四博士”“兄弟两院士”的传奇,更出现了中国经济界的“双子星”——孙冶方与薛暮桥。

  这样典型的江南名村,却没有许多人想象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标准化”景观。走在礼社老街上,3米宽的青砖路,两边是修旧如旧的民房。散布各处的名人故居、纪念馆,后面就住着普通的村上人家,晚清风格的木栅花窗里,飘出饭菜的香气。街头的老式理发店里,一位老人在剃头,略显杂乱的格局满溢烟火的气息。

  礼社的美,是不加雕琢的质朴之美。“真正的传统乡村,一定是那种原汁原味的美,既不能脏乱破败,也不要精心修饰,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玉祁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华晟告诉记者,礼社村的建设始终遵循“小规模开发,大范围保护”的理念,尽量保留村庄本来的风貌。房舍、店铺、戏台、河道,一律修旧如旧。修葺后的每栋房子都住着人,礼社是“活”的千年古村。

  好看的皮囊难免似曾相识,有趣的灵魂却是万里挑一。乡村之美,建筑可以模仿,风景可以复制,唯有根植于当地历史传统的文化无法拷贝。礼社美得独特,不仅因为双套酒、龙舞、舞凤、大饼制作、礼社山歌等众多独有的非遗,更在于,这些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深深植根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在人民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礼社村民吕焕民的一天,从凌晨2点半开始。

  天地一片寂静。老吕和妻子已经在自家的大饼店劳作。揉面,发面,放油,入馅,烘烤,一个个新鲜出炉的大饼堆成了小山。6点,天蒙蒙亮了起来,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到饼店门口,买上几只大饼,一只当场咬起来,其余的提回家给孩子当早饭。

  吕焕民的礼社大饼店是礼社村最著名的标志之一,2014年入选无锡市非遗名录。每天,500多只大饼从这里销往各地,高峰时达到1000多只。在过去26年里,老吕夫妻俩不仅把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而且推陈出新。

  “我们实际上不可能单纯以原生态保护的标准解决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否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提出的使世代相传的非遗得到创新就成为空谈。”著名非遗研究专家、南京大学高小康教授认为,没有传承和创新的非遗保护,只能是对民间文化传统的临终关怀。而传统村落保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采取措施,确保非遗的生命力”。

  在过去近百年里,现代制酒技术的发展,使黄酒酿造业的传统酿造技法几乎完全湮灭,玉祁双套酒的“大酵法”是全国仅存的独苗。“大酵法”始于清嘉庆年间,用陈年黄酒代替醅水,不加生水,不加酒药,以酒酿酒,故称“双套”。其口感醇香绵厚,因此历经200余年,至今畅销不衰。近年来,玉祁酒厂在“双套酒”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玉祁糟烧、无锡老酒等畅销新品,每年销售额达到四五千万元。

  “活”的乡村,拴住眼前人的乡愁,也牵动远方游子的情思。

  2015年,34岁的沈静娟放弃城里公务员的“金饭碗”,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家乡,在礼社村旁办了一间“脚踏糕国学馆”,借助互联网,把传统糕团和江南文化推向全世界。礼社吸引她的,不仅是记忆中儿时的家常美味,还有脚踏糕背后的守望相助、和谐安居的乡村生活。“我父亲是有名的脚踏糕大师。小时候,每到过年,方圆十里的乡亲都会上门请父亲做脚踏糕,父亲从来没让他们失望过,做的脚踏糕货真价实,口味没有一丝偏差。”

  越来越多沈静娟这样的城里人回归乡村,逐渐打破了“半城半乡”的旧有格局,建立起“伴城伴乡”的新型城乡关系。就在这个月,一份以礼社村为核心的“礼”文化生态圈策划方案初稿摆在了黄华晟的案头。这份策划,将在还原田园水乡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围绕礼社独有的“礼”文化,建构集养老、旅游、会展为一体的“礼”文化生态圈,同时引入中式建筑设计大赛,将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链接起来。礼社还将充分挖掘孙冶方、薛暮桥两位经济学家的名人效应,吸引学界、业界前来探讨具有中国特色、乡村特质的现代乡村经济治理体系,打造乡村版“东方达沃斯”。

  而无论多么宏伟的蓝图都不会改变礼社人骨子里“顺其自然”的秉性。“振兴乡村,要小心轻放,慢慢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黄华晟说。本报记者 马 薇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马 薇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