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慧家 > 最新推荐 > 正文
破解核心技术难题 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2021-04-20 08:52:00  来源:新华日报

“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坚持创新”列为未来五年十二项重要领域工作的首位,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是科技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前提条件。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江苏如何破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瓶颈,依托科技塑造发展新优势?近日,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白俊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关键技术“卡脖子”是导致江苏创新创业领域“有高原、缺高峰”的核心症结所在。在新的发展阶段,江苏应深刻领悟“自主可控”的现实意义,集中优势资源,配足政策措施,全力构筑创新产业新高地。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提升“江苏制造”的科技含量

记者:科技创新既是对前沿领域的探索,也是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中,应如何实现探索前沿与发展经济的统一?

白俊红:2018年6月25日,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特别遴选了前沿新材料、核心信息技术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以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总抓手,致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贯通共振。应该说,这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支撑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有重点地打造特色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破解我省产业创新“有高原、缺高峰”、专利量多质低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以核心信息技术产业为例,核心信息技术产业涵盖工业软件、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等技术分支,以云计算软件、工业大数据、区块链、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涉及材料、能源、交通、信息、自动化等多个产业领域,具有科技含量高、联动效应强等特点,是加快我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有效着力点,有利于以信息化驱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够为江苏探索“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现实路径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从认准趋势、把握路径的角度来说的。

具体到补短板的角度来看,有个客观事实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截至2020年底,全球专利申请达327万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日本,其中中国以31.09%位居第一。但是就全球排名前十的专利申请人来看,美国有4家企业上榜,而中国只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其余5席则分别来自日本和韩国。反观国内,相比于广东、北京,江苏虽身为制造业大省和全国制造业基地,但在发明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授权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其中既有工业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大数据+”在区块链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有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在核心算法、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应用等方面落后于先进水平的问题。这种“专利量多质低,研发布局分散”的问题恰是导致江苏多年来“有高原、缺高峰”的症结所在,亟需在新的发展阶段,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抓住产业跳跃式发展的难得机遇,用“弯道超车”“换道超越”实现江苏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攀升。

致力破解“卡脖子”难题,

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记者:找到了短板的问题症结,您能否再深入地说一说造成这个症结的更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在接下来的创新努力中,江苏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化解这些难点堵点,突破瓶颈制约?

白俊红: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江苏在创新创业领域存在短板的核心问题所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隐藏于江苏创新产业发展中的最大隐患。江苏许多产业偏重于产业链中后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核心零部件未能完全“国产化”,自主知识、自主技术及自主专利积淀不足。核心信息技术产业智能机器人的高端控制系统等尚主要依靠进口,计算架构仍依赖于国际架构的授权等。前沿新材料产业的碳纤维,江苏专利主要集中在外围的碳纤维应用,纺织品、绳缆或其他型材等低端应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和轨道交通等中高端应用领域的专利数量较少。部分高科技的制造技术,如预氧化、碳化/石墨化、卷取/卷装等工艺甚至还存在空白。也正是由于我们对关键环节缺乏自主权和控制权,我们的制造业生产存在着“断链”的风险,在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上亟待有更大作为。

为有效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议全省上下要深刻领悟“自主可控”的现实意义,深入贯彻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创新驱动和制造强省建设总体部署,把产业创新发展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一是集中优势资源,下大力气创建产业创新载体。针对江苏大装置、大平台相对较少的不足,系统谋划我省大科学装置筹建,争创一批行业领先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形成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生态体系。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动融入国家产业发展布局,针对“卡脖子”技术短板,设立宏观协同促进机制,集中优势整合我省高校院所资源,组建科研创新联盟,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国产化替代的引领性原创成果。三是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补齐产业链条。既要立足国内精准招才引智,又要聚焦全球产业链高端,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形成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经济效益与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四是突出人才资源优势,打造“产业群+人才群+云平台”,加速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创新发展的互促共进。针对产业领军型人才缺乏的短板,可对高端境外人才在事业编制、岗位设置、养老保险等方面提供便利,还可通过设立海外博士后专项基金积极吸纳青年英才。

政策赋能民营经济,

加快建成有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记者:民营经济数量多、贡献大,是江苏经济的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创新活动投资强度高、回报周期长,民营企业往往力所不能及。您认为,在“十四五”的创新创业大潮中,江苏民营企业应如何释放创新势能?对于政府而言,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加大自主研发与创新投入的着力点、突破口在哪里?

白俊红:经济的竞争,本质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江苏在新发展阶段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必须依靠一大批世界一流民营企业作支撑。“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民营企业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毫无疑问,江苏民营企业应该在“世界一流企业”的队伍中占有重要位置。

多年来,我们通过学习模仿使得很多产业走到了前沿,并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强的创新能力。这意味着,我们在部分领域已经开始进入“无人区”,模仿创新所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必须更加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取得新的发展。相对而言,民营经济往往更愿意承受创新风险,企业家对创新成果有预期,研发投资获得成功可以获得财富的积累、社会地位、个人抱负的实现。而且,民营经济在人员聘用、薪酬管理、战略决策等方面往往更具灵活性,容易抓住稍纵即逝的创新机会。从这一点来看,在新发展格局下,民营经济或将成为创新的先头部队和主力军,这是时代给予民营经济的重要机遇。

江苏民营企业众多,发展基础也较好,但是行业龙头企业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偏少。前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经济是阶段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今日的财富积累立下卓越功勋,但也带来了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偏大、对内辐射有限的缺憾。很多民营企业因为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经营主动性不强,创新能力不高,受外部影响大。这就需要政府在“十四五”时期着力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江苏的民营企业推向全国和世界,加快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流企业。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