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06-06 10:20:00  作者:张春华  来源:新华日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总结,而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通过守正,可以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与前进道路;通过创新,可以获得无穷的活力源泉与内在动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守正。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回顾和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最为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逆经济全球化态势加深,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如何从根本上实现大国赶超,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保持稳定两大奇迹的实现,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实现,需要持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改革开放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均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脚注。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方面,我们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最终目标是为了人民,这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上述几个方面不仅高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而且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差异化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扎实推进,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我国物质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工业门类齐全、经济韧性强的比较优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创新。坚持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源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史。近年来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便是最直接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实践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当下面对全球各种复杂问题和艰难挑战,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更离不开实践的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当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当前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堵点,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建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

妥善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守正守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的“正”,不仅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破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原,而且违背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再多的“创新”也是南辕北辙。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升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僵化、空洞、封闭的理论,它是动态发展的理论,是开放的理论,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需要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持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便是这一重大成果的体现。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这一进程中,创新是守正的发展路径和时代升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守正与创新的协同效应。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循,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这一经典论述告诉我们,如果只提守正不提创新,必将导致中国式现代化的故步自封;如果只提创新不提守正,必将导致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迷失。因此,需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在遵循守正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持续的创新更好地守正,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守正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协同效应。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中心)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