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莫砺锋 > 名家专栏 > 正文
莫砺锋:万里长江与千年文脉
2018-12-19 10:01:00  来源:光明日报

  江南,作为一个地域名称,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大致说来,秦汉之际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的荆楚;中唐之后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下游的吴越;到了近代,“江南”特指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的“八府一州”,其范围与今天所说的“长三角”基本重合。从现代经济建设的视角来说,“长三角”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名称,但要说到文化,“江南”无疑是这个地区最合适的名称。

  江南文脉,是指江南文化的源流脉络。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先民们在江南筚路蓝缕,相继创造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这些南方文化与北方的龙山等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华文明最早的辉煌。及至周代的泰伯、仲雍南奔江南,以及两晋之际、唐代安史之乱和南北宋之交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江南文化中不断渗入中原文明的因素,从而形成气象万千的文化奇观。由万里长江与千年文脉组成的四维空间宏伟壮阔,为我们继承传统、重创辉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大舞台,所以对江南文脉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也就成为时代交给我们的重要课题。

  江南是著名的水乡泽国。江南风光整体上得到水的滋润、水光潋滟、烟雨空蒙、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如此温润秀美的江南,本地人士当然会恋恋不舍,异乡来客则会流连忘返。晋代的江南名士张翰在洛阳做官,才到中年便因为想念吴地的鲈鱼莼菜而辞官归乡。唐代的长安才子韦庄万分留恋江南的秀美,慨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盛唐的教坊有曲名《望江南》,白居易依其调作《忆江南》,他深情地追问:“能不忆江南?”这句词说出了所有江南游子的共同心声。

  比自然美景更令人心折的是江南的文化。长江的万里波涛,太湖的万顷烟波,使江南的文化基因中天然充溢着水的因素。水是自然界最宝贵的物质,它滋养了世间所有的生命,水稻、蚕桑、鱼盐等都是水乡特有的产物,而舟楫之利为商业的繁盛提供了天然便利。水网密布、雨量充沛的江南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现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江南自古以来盛产柔软细腻的丝绸和坚韧锋利的兵器,两者堪称江南文化的器物标志。江南的蚕桑业至少可以溯源到5300年以前,太湖南岸的钱山漾遗址中就有丝织品存在。江南的铸剑业至少在春秋时就已经非常发达,吴、越的欧冶子、干将等是天下闻名的铸剑名匠。柔若丝绸,刚似利剑,这正是江南文化的性格特征。

  江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其他地区的异质文化兼收并蓄。周代的江南人民热情地接受泰伯带来的中原文化,并且拥戴他建成了勾吴部落。近代的江南人民热情地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率先开眼看世界的近代国人中,冯桂芬、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皆是江南人士。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南文化也是如此,操着吴侬软语的江南人自古就有不畏强暴的性格。鲁迅曾借用古语声称其家乡绍兴“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其实整个江南又何尝不是如此。鸦片战争时英国军队入侵长江,江南人民奋起抵抗,镇江军民浴血奋战的事迹甚至惊动了远在欧洲的恩格斯。刚柔相济的江南文化既有温和、通达的品性,又有果敢、坚毅的风骨。

  任何文化都可以分成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面,它们组成相互依存、逐步深化的复杂结构。江南文化在前两个层面上都留下了优秀的遗产,但最值得我们总结继承的是其观念文化,也就是江南先民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思想结晶。吴钩和越剑已经不是军人的防身利器,但沉淀在其中的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却代代相传。东林书院已经不合现代的教育制度,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生理念却与世长存。

  观念文化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思想、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而历代典籍就是这些成果的重要载体,人杰地灵的江南在这方面贡献巨大。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最早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都产生于南朝的南京。世界上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编纂于明代的南京。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总集《全唐诗》则编撰、印行于清代的扬州。

  江南物产丰富,用于书写与印刷的材料量多质优,歙砚、徽墨、湖笔、宣纸是天下闻名的文房四宝。江南的出版业兴旺发达,南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徽州等城市都是古代出版史上的重镇。宋代的杭州以印刷质量之佳在全国独领风骚,南北宋之交的叶梦得即断言“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明代的南京是全国最重要的出版中心,在南京印刷的“南监本”名重一时。江南对印刷术的发展也有独特的贡献。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是北宋杭州书肆的刻工毕昇发明的,中国最早的铜活字是明代无锡的华氏会通馆制造的。

  江南的藏书业最称繁盛。南宋无锡人尤袤所著《遂初堂书目》和浙江安吉人陈振孙所著《直斋书录解题》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经典。中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名单,江南人十占八九。晚清的中国四大藏书楼,江南独占其三。总之,江南产生及保存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这是列祖列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历朝历代,中国人都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保存、整理古代的典籍,进而从中撷取精华阐释义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当代中国正处于文化复兴的时代,我们理应保持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敬畏和传承,也应该重视本土典籍的保存和整理。我们对江南文化的典籍进行全面细致的整理,对江南文脉进行探源索本的研究,不仅能为江南乡土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学理的资源,而且能为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地域的经验。江苏于2016年启动的名为“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大型文化工程,其主要意义就在于此。

  万里长江终古不竭,千年文脉日月常新。我们决心继承孔子和朱子祖述传统的精神,努力使江南文脉在打造当代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再度焕发生机。

  (作者:莫砺锋,系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