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囊坛 > 最新推荐 > 正文
培育积极社会心态
2020-06-09 09:14:00  作者:夏海燕 龚培河  来源:新华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心态。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输入性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风险提醒我们,这场战役尚未结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

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是调试社会心态的首要良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要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疫情防控信息,对缓报、瞒报、漏报的要严肃追责。新华社播发的《中国发布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纪事》,以冷静、客观的视角和翔实的资料展现了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和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抗疫的积极意愿。一系列信息发布的举措为人民群众了解疫情防控的进展提供了准确客观的数据和事实,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避免了各种不实传言、谣言引发公众社会心态上的疑虑、恐慌。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有助于帮助人们客观认识在有序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阶段的风险,消除恐慌情绪。

科学理性的舆论引导是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主要手段。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意识形态下舆论引导的效果对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势下,必须牢牢抓住舆论引导这个有力工具,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新闻宣传报道中,各级各类媒体报道了大量一线医务工作者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人民群众投身于疫情防控中的感人事迹,营造了健康向上、团结有序、甘于奉献的社会心态氛围。科学理性的媒体传播环境,为促进疫情防控中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消极社会心态的转变,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

尊重温暖的人文关怀是形成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要求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所采取的防控措施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这不仅是14亿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一场生命保卫战,更是一次举国上下同舟共济的人文关怀行动。交通运输“绿色通道”、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了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的总体稳定;医护人员、医疗和生活物资对口支援武汉、隔离地区生活必需品集中送上门等举措,保障了武汉封城期间的社会稳定。经历过疫情最严重的阶段,正是由于重视人文关怀情结,在党的领导、医护救治、社会管理和广大志愿者的奉献共同推动下,消除了恐慌、焦虑的社会心态。当前疫情进入常态化,彼此尊重、真心温暖的人文关怀,有助于进一步稳定社会心态和社会秩序。

强化自我心态修养是形成良好社会心态的基本前提。每一个人都是整个社会心态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自我做起,自觉地调整良好个人心态,不散布悲观恐慌情绪,积极抵制虚假谣言,是构筑良好社会形态的基本前提。在输入性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防控阶段,容易受到境外舆论的干扰,各种不良、虚假、攻击性言论通过网络传入境内,容易搅乱社会心态,产生过激反应。我们应理性对待西方错误舆论,树立正确的防疫观念,不发表过激的言论,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供给正能量。

反观国外疫情防控的形势,今天的中国人愈发深刻地认识到: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中国;我怎样,中国便怎样。当这种国民的主人翁意识被空前唤醒,面对这场灾难的社会心态也就愈发成熟:悲恸而不苦痛,哀伤而不绝望,关切而不惊慌,焦急而不失信心。这场14亿人共同参与的战“疫”,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种良好的社会心态正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地研究员,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