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慧家 > 最新推荐 > 正文
守护母亲河,构建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
——长江沿线省市代表委员与智库专家共话长江大保护(下)
2021-03-16 13:54:00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华传媒智库策划组织长江经济带覆盖的沿江11省市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话长江大保护专题。3月9日,《新华日报·智库周刊》刊发了江苏、浙江、上海、重庆、云南、湖北6省市代表访谈实况;本期周刊继续刊发另外湖南、江西、安徽、四川、贵州5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体会和智库专家点评。

加快推进长江水产生态养殖

潘碧灵(全国政协常委、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五年来,湖南自觉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换挡提速,有力地推动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通过实施三个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以及洞庭湖专项保护行动,2020年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四水干流考核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到0.06毫克/升,比2017年下降17.8%,洞庭湖的生态修复取得了良好成效。

据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数据,2020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3.3%,比2017年提高5个百分点,永州、邵阳国考断面城市水环境综合指数位列全国前30名;大通湖继2019年退出劣V类水之后,2020年达到Ⅳ类水质;全省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98.37%。

为让长江休养生息,从2021年1月1日开始,长江开始“十年禁渔”。有人担心影响老百姓吃鱼问题,其实天然水域捕捞量占比很小,长江每年的捕捞量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相反水产养殖尾水的污染问题尚未引起社会重视,部分区域水产养殖污染已成为制约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

目前洞庭湖区有80万口精养鱼塘,为防治病虫害,养殖户一般会在枯水期的冬季干塘晒塘。集中排放的大量养殖尾水对区域水环境质量影响很大。比如2020年12月,岳阳市东洞庭湖总磷浓度月均值为0.099毫克/升,比上月大幅上升65%。实际上不光是洞庭湖,包括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等一些长江流域的湖泊和水体,水产人工养殖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下一步,国家应当重视长江流域水产养殖的整治,加快制订出台《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科学划定并严格落实水产禁养、限养和养殖“三区”,在重点区域定期开展环境承载力调查与评估,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等环境敏感区域水产养殖行为。

同时,还应切实加大绿色生态水产养殖科技攻关力度,积极推动水产绿色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高度重视水产养殖水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用兽药减量行动。

【专家点评】

何建华(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城市群新发展研究院院长):万里长江母亲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正成为社会共识。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南坚决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展系统治污、生态修复,使“一江一湖四水”发生绿色生态之变,这无疑令人欣喜。天地之间、“国之大者”,最为重要的是民生福祉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营造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融为一体,其中要义之一就是人应当与其它大自然生物建立一种共生平衡协调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关系。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如果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受害最大的最终还是人类自身。

“十年禁渔”,让长江休养生息,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利在久远的关键之举。全力守护长江母亲河,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任重道远。一是应当运用法治力量,将国家首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切实贯彻落实落地;二是应当层层压实责任担当,化为久久为功的实际行动;三是应当注重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关系,给予适当资金和政策支持,使群众在受益中不断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采访:李璐 朱丽萍

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各项任务

程鼎(全国人大代表、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改造部部长):2020年是马鞍山包括马钢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将马鞍山建设成为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对马钢的发展历程及当期生产经营给予了肯定,尤其是对马钢在环保上的各项投入给予了赞扬,评价马钢后劲十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马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2020年是马钢融入宝武的第一个完整年,全体马钢职工以“一年当作三年干,三年并为一年干”的奋进姿态,奋力推动马钢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全年新增69项三治环保项目,立项数近40亿元资金,完成长江大保护环境问题整改任务111项。比如,投入15亿元开展原料场环保升级及智能化改造项目,将原露天堆场改为大棚堆场,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改造过程中,采用先进的5G技术,实现了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工业的结合。再比如投入4.2亿元资金建设筒仓项目,将原露天堆放煤场改为存储于20个高50米、直径20米的筒仓中,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减少了资源损失,同时节约出的场地可以用于其他基础建设,有效提升了“亩产效益”。

在长江大保护开展“三治环保项目”的同时,2020年马钢启动了以“绿色发展智慧制造”为主题的专项提升,投入近18亿元,围绕全流程、全工序、全要素、全集成,建成投运了运营管控中心,炼铁、炼钢、热轧、冷轧智控中心。以冷轧智控中心为例,马钢原有17条冷轧产线,每条产线均有4-5个主控操作室。冷轧智控中心建成后,原有4-5个主控操作室集中到1个操作台,原有17条产线的操控集中到1个智控中心,大大提高了效率。

2021年马钢将继续主动作为,计划投入近20亿元深化开展“三治项目”,建立环境监控长效机制,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各项任务。长江大保护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专家点评】

黄承锋(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副校长):马钢的发展是我党几代领导人关怀的结果。毛泽东、江泽民、习近平等先后多次视察,指出发展的方向、要求和目标,极大地鼓舞了马钢人干事创业的激情。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马鞍山市建设成为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作为马鞍山市的支柱产业,总书记特别给予了肯定、赞扬,认为马钢发展劲头十足,再一次鼓舞马钢人在新征程上作出更好的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

马钢的发展是马钢精神的体现。从1953年2月,自其前身马鞍山铁矿厂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形成了“创业——每一天我们都在开拓,创新——每一天我们都在求变,创造——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的良好发展态势。近年来,马钢依然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要求向绿色变,进入宝武集团向行业高水平管理体制变,创新从传统技术向现代高科技变。马钢在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64位, 2019年排名第93位,实现大幅度进步。

马钢的发展是尊重规律的结果。马钢“一年当作三年干,三年并为一年干”的奋进并不是蛮干,而是尊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尊重了产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创新集成的炼铁智控中心是全球钢铁行业覆盖面积最大、控制产线最多、集成度最高的炼铁智控中心,它的建成大大地提升了经济效率和技术水平。露天堆场改为大棚堆场、建设筒仓项目等,这些既满足了生态效益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奏响“绿色、精品、智慧”未来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采访:彭旖旎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亟需提升至国家战略

谢来发(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近年来我国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感受尤为深刻的是,我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九江市落实习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指导思想、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的生动实践,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缩影。在具体工作中,九江以项目化理念、工程性举措,全力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的长江“最美岸线”。

一是坚持“三水共治”,通过治污水、活死水、防洪水,致力实现“水美”的目标。与三峡集团开展战略合作,通过PPP模式,实施总投资近150亿元的水环境治理项目,中心城区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沿线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共排查出入河排污口1012个。2020年鄱阳湖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干支流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做到了“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

二是坚持“内外兼修”,按照“堤外生态绿化带,堤内园林景观带”的标准,致力实现“岸美”的目标。从严管控岸线资源,整治违占违采违建现象,沿江共拆除非法码头74座、泊位87个。在江堤外滩和堤内各100—200米的区域,累计栽种各类绿植700多万株,铺草皮33万平方米,堤顶道路“白改黑”近160公里。因滩就势,因地制宜,对滩涂、湿地、拆除码头的旧址等一些相对开阔的地段,进行收拾整理,作为景观节点进行重点打造,全线共新建、改造小景点小游园60个。现在,一条集“守护长江、美化长江、展示长江”于一体的沿江生态廊道基本成型。

三是坚持“三管齐下”,通过淘汰落后、提升传统、培育新兴等举措,致力实现“产业美”的目标。九江是一个传统的工业重镇,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高,而且基本上都是临江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重、压力大。在淘汰落后产能上,我们痛下决心,大力实施小化工企业“出清计划”,把临江1公里范围内的小化工企业全部关停退出,通过“关停并转搬”等措施,累计退出小、散、乱、污等化工企业共127家。出台了“三个一律不许”的最严规定,也就是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上任何化工项目、5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建任何重化工园区、非化工园区内一律不许新上任何化工项目。实施这三条铁律以来,九江先后拒绝了大大小小的化工类项目200多个。

今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我们注意到,这里面有些条款充分吸纳了沿江各地在共抓大保护实践中的经验做法。比如,第二十六条就采纳了九江“三个一律不许”的相关内容,明确提出“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好这部法律,用法治力量守护好长江母亲河,确保长江“最美岸线”既美得起来、又美得下去。我们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并支持上升为国家战略。

【专家点评】

黄承锋(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副校长):同名字一样,九江是一座以水著称的城市。九江总面积的30%是水域,江河众多。修复治理好、保护好水,是九江的命脉。九江以“三水共治”“内外兼修”“三管齐下”为抓手,忠实地执行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河里岸上齐治,效果明显。水体做到了“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江岸生态廊道基本成型,呈现出一幅“水美、岸美、产业美”的美丽画卷。

更值得欣慰的是,在不断重视生态、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九江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影响。2019年GDP的增长率为7.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1%)1.4个百分点,2020年GDP的增长率为3.83%,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1.5个百分点,很好地处理了生态与产业的矛盾,做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

目前,九江港列长江内陆港前五,未来可成为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空间巨大。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一员,九江可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南北-东西交汇的水陆枢纽的作用,促进多式联运功能的发挥、供应链的畅通,促进综合运输结构向绿色结构转变,推动经济“双循环”畅通。因此,将九江等中游城市的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布局。

以生态价值转化促进绿色发展

刘晓静(贵州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主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从当前看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长远看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千秋永续。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它的落实会带动黄河流域、珠江流域乃至全国范围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引领我们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出扎实一步。

近年来,贵州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理念,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在污染防治方面实施了挂牌督战、挂图作战、挂账销号的“三挂”打法,持续不断地深化推进十大污染源和十大行业减排达标治理的“双十”工程,坚持从严排查和督查整改并重。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贵州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省内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对中国生态建设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针对“部分流域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突出”,贵州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积极推进问题整改。一是推进磷化工企业的磷石膏“以渣定产”;二是对磷石膏渣厂渗漏问题开展污染治理;三是对全流域的“三磷”企业进行排查整治;四是对流域内的企业执行严于国家标准的特别排放限值;五是围绕全流域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实施了包括劣Ⅴ类水体的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八个专项行动。赤水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单株碳汇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及大数据方面、“三库一中心”加N个业务系统的做法,这些典型的改革经验都入选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目前,贵州全省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经达到99.3%,比2015年上升了9.9个百分点。作为长江支流的赤水河,乌江干流的水质达到并保持在Ⅱ类,全省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贵州的生态环境质量率先接近高质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到贵州考察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所以,贵州应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生态价值转化来促进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好贵州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同时,《长江保护法》的施行,也给贵州发挥优良生态优势打造了平台、创造了舞台。

【专家点评】

黄贤金(南京大学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是一个有机整体,长江上游流域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全流域。因此,贵州省等上游地区基于流域单元所开展的攻坚战式环境治理,不仅对于改善上游地区的人水关系、城市与水系的关系、区域与流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升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以污染治理攻坚战为主题的环境治理,仅仅是长江生态大保护的第一步。要修复长江生态系统,还需要从流域整体的角度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相互关系,尤其是通过污染源重点治理改善水系环境;通过水源地等关键区域治理改善水系生态;通过转变发展理念,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这一过程的实现还需要探索新机制,以赤水河流域核心企业为主导的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创建,就是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方式,推进了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如何践行自然资本理念,通过创新资源环境产权市场机制,积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机制,还需要各地在长江生态大保护中不断创新、探索。采访:周泓洁 何沛凌 聂洪艳

加快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

徐玖平(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商学院院长):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应在生态绿色、双循环新格局、产业提升和文化传承方面积极参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生态优先,以绿色发展实现成都经济地理重构。成都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首要的任务是应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成都辖区内有岷江、沱江两条长江一级支流,二级支流锦江更是成都的“母亲河”,积极参与长江干支流协同治理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以锦江水污染治理为例,黄龙溪是锦江在成都的出境地,黄龙溪断面水质的情况就是成都水治理的一张“晴雨表”。为了使锦江水污染问题彻底解决,2020年初,成都实施了全面系统的黄龙溪断面达标攻坚行动,终于在去年实现了20年来首次达标,改善至Ⅲ类水质。2018年4月和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对成都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提升予以肯定。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成都作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大循环的门户枢纽,应在更高层次和更大空间中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以更高水平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来加快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在成都国际铁路港高效畅通运行,显示出成都作为战略支点,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都应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高级生态产业链群的打造,构筑区域经济的新形态;同时加快产业功能区的建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提升产业发展的成长性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在蓉企业、机构、高校和国家的科研院所进行广泛合作,打造有利于发展的平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成渝城市群是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核心支撑作用的城市群之一,成都作为重要极核,具有重大示范作用。成渝要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建立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厚植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我们要厚植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巴山蜀水的千年文脉,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两千多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成为世界的文化遗产、世界的自然遗产、世界的灌溉工程遗产。应充分借助文化融合的先导作用,激发更多的文化发展内生动力,通过多种形式、借助多样的科技手段来集中展现长江上流的文化多样性,以各种文化活动为桥梁纽带,广泛汇集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只有充分涵养长江历史文化根脉,才能让沿江11省市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枝繁叶茂。

【专家点评】

徐宁(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作为西南地区重镇、成渝双城经济圈一极以及长江经济带上游重点节点,成都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应当精准定位、发挥优势、勇担责任,同时也可以乘着国家战略东风在“十四五”时期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本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成都作为长江上游地带,生态保护尤为重要,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来实现成都经济地理格局重塑,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兼顾生态与发展的思路;

其次,作为长江“主轴”和“一带一路”的枢纽,成都在双循环新格局中也发挥独特作用,应以全球视野和国家战略格局来寻求自身发展定位;

第三,作为经济发展的脊梁,产业优化升级应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成都的产业在技术创新、集群培育、区域协同、生态构建等方面也大有可为;

第四,长江文化传承是支撑长江经济带“硬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成都作为古蜀文明发祥地,应当积极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引领性,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文化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带”。

采访:李无闻 钟思颖 杨京欣

“学习强国”江西、安徽、四川、贵州学习平台编辑部,红网时刻 供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