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慧家 > 最新推荐 > 正文
发力新基建,江苏还需补齐三大短板
《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发布,江苏居全国第三
2020-05-26 09:02:00  来源:新华日报

新华社发

当前,以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世界正加快步入智能化时代。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中国受到空前重视,也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技术高地、加快产业布局和推进新工业革命的“命门”。加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多种战略目标的关键之举。那么,作为我国经济大省,江苏如何布局新基建?发力新基建,江苏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提档转型亟需新基建赋能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江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但在面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从产业分类看,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农产品消费大省,江苏传统农业需要化解生产、经营、服务衔接不畅以及产业效率偏低等诸多问题;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制造业需要破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大而不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等瓶颈制约;作为服务业大省,江苏服务业需要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缓等现实压力。

提档转型已成为各行业和产业的迫切之需。此时加快推进新基建,无疑是在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主动嫁接新动能,装上新引擎。相比于传统基建,新基建既具有知识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性强、渗透辐射面广等特点,也具有顺应产业发展未来趋势、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提升长期增长潜力等多重作用。从当前江苏经济发展阶段看,新基建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全省各地投资布局的风向标。它为江苏迎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了良好机遇。

莫让短板掣肘新基建

总体来看,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在新基建领域谋篇布局早、政策实施快,建设成效显著。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年)》显示,江苏的新基建竞争力指数达86.3,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三。这表明,江苏在新基建领域已具备了良好基础和较强竞争力。

2020年,江苏计划新建5G基站5.2万座,建成20个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和多个功能集成的“先进计算中心”,推进沪通铁路、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等11个高铁项目,建成世界首个省级特高压环网,实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乡镇全覆盖,建设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6个重大科研设施,新基建全年计划总投资超1800亿元,着力打造10个标志性和50个示范性工程,力争年底全省ICI指数达到96,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

从新基建重点领域的区域布局及地区特色看,苏南地区仍然是全省新基建投资布局的重点,同时苏中、苏北地区也亮点纷呈。其中,南京、苏州是国家确定的5G试点城市,也是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研设施建设的主阵地;无锡是部省共建“车联网城市级示范应用”试点城市和全国首个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常州是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南通通海智慧港口工程、智慧农路示范工程已纳入江苏智能交通建设重点工程;扬州正加快建设腾讯东升大数据中心、电信江北数据中心两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徐州大力推进5G生活圈、5G交通圈、5G旅游圈、5G教育圈“四圈联动”;连云港“一带一路”互联网数据开放交换共享试验区建设已纳入省重大项目;宿迁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二期项目加快推进。

当然,在看到江苏新基建建设的先发优势和雄厚实力的同时,也应看到江苏新基建目前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新基建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二是新基建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苏北、苏中地区城际高铁、轨道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仍存明显短板;三是新基建省际合作相对不足,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不够,制约数字化、信息化对城市发展与区域合作的溢出功能以及江苏发展地位的提升。

扬长补短点燃智慧引擎

从未来发展看,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信息化建设先行省份,应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采取“扬长补短”相结合的方式,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发挥农业基础优势,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典型经验,推动5G、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到农业物联网、科学种植、农产品溯源、智慧养殖、农业产业服务等领域,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数据全贯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江苏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

二是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化工、冶金、医药等传统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借鉴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数字经济发展经验,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布局,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规模,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江苏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是把握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应用到研发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通信、交通、商业、教育、文化、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在加快产业科技创新的同时推动电子商务、交通出行、网上教育、在线医疗、网络娱乐等民生行业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变革。

四是从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出发,着力推动苏中、苏北重大高速铁路及轨道交通建设,加强苏北、苏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全省交通运输领域的冷链物流短板、民生领域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和医疗服务信息化短板、能源行业领域的特高压短板等建设力度,加快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交叉融合,提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五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江苏与沪浙皖新基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增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以及危机应对能力,在推进产业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六个一体化”中提升长三角区域能级和江苏发展地位。

简晓彬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