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智多星 > 最新推荐 > 正文
公共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应聚焦“三心”
2020-05-26 09:09:00  作者:李广春  来源:新华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坚持科学防疫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为“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类似这样的公共突发事件,如何有效应对,各部门都应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固化为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预案。就舆论引导而言,更应聚焦“三心”。

及时发布信息,稳定人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危害性、可蔓延性、不确定性,给社会公众带来一时的心理恐慌,及时发布信息,有力有序有效引导舆论,是稳定人心的关键。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等级,在启动相应的响应机制后,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以稳定人心,是我们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坚持不说假话,及时发布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地、波及范围、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给社会公众真实感;不说大话,在公共突发事件的原委未弄清楚之前,客观理性地披露信息,引导社会公众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科学防控,相信应对措施的后续效应,给社会大众安全感;不说空话,要开诚布公,直刀砌墙,切忌言不及义、含糊其辞,多讲如何科学应对的措施,公众予以配合的要求,目前应对的初步成效,给社会大众权威感。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处置进程及时发布信息,从而使谣言无立足之地,营造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社会氛围,为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争取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回应社会关切,凝聚民心。公共突发事件,打破了社会既有秩序,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正视由此带来的社会心理的变化,舆论引导要主动介入,有效干预,服务大局。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是凝聚民心最有效的手段。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民生实事的解决,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千方百计化解各种矛盾,理顺社会情绪,把群众生活的不方便、生产的不理想程度降到最低,以干部的辛苦指数获得群众的满意指数。走网上群众路线,是凝聚民心最现实的要求。任何一件小事经网络放大就会发酵成一件大事,要见事早、出手快、回应准,不因是网络诉求就视而不见,也不因问题复杂就退避三舍,打好网上舆情主动仗,以现实问题的解决推动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守好意识形态底线,是凝聚民心最根本的任务。公共突发事件暴发,各种社会议论的出现是正常的,特别是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更是各抒己见。要分清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既不把思想认识问题无限上纲,更不能对借机炒作、抹黑政府、制造思想混乱的人和事麻木不仁,要主动出击,摆事实,讲道理,如实向公众通报其处理的方法、步骤、成效,以及下一步改进的措施,让不怀好意者在真相面前被打脸,必要时依法依规处置别有用心的挑唆者,让网络始终成为社会大众理性发声、建言献策、集聚民智的公共平台。

讲好身边故事,培育爱心。公共突发事件是一场灾难,社会经受了挫折,人们在灾难面前感到无助害怕,但更是发扬互帮互爱的传统美德,使公共突发事件变为公民道德建设良好机遇的重要契机。危机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凡人义举,大灾面前蔚然成风的大爱善德,是成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必要保证和有力武器。这股强大的正能量也是社会治理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引导应及时总结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中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而涌现的凡人善举,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基层,敏锐抓取“感动”的典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人间大爱,培育社会爱心。具体落实为实践,既可以就其一点讲深讲透讲活,让典型成为引导见贤思齐风尚的身边榜样,也可以充分发挥百姓名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功能,用更贴合大众接受习惯的方式打动人心。培育爱心,还可以以三句半、相声、小品、戏曲等艺术化的展示形式,吸引广泛关注,引发情感共鸣。

(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