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深远意义
2020-08-14 09:04:00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先导,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本版刊发3篇文章,研讨其科学内涵与深远意义,分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方法路径,并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例探讨这一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以期对人们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所助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在新时代营造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需要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成背景中的历史辩证法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理论效能,根本原因在于其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出发,掌握了社会历史充当辩证法根基的理论要义,以科学理念回应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满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蕴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认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创建历史的前提,根本取决于人类是历史的结果。人类对历史的赓续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的再出发和再创造,因而人类在享受和利用历史馈赠的同时,应当保持理性认知以摆脱历史层积带来的各种外在束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将历史理解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显现对人文价值的眷注,才能促使人与社会、自然达到和谐状态,进而克服历史局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成于对改革开放发展史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即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出发,在吸纳和把握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红利的同时,正视、应对和扬弃由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一,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资源消耗等为主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全球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不断压缩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生存和利润空间,使之成为必须转移或淘汰的落后产能。其二,经济发展累积的环保欠账亟待清偿。虽然我们始终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仍有一些地区和领域以单纯经济增长为价值指向,造成生态严重破坏和社会整体发展失衡。其三,人民群众的需要层次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丰富了物质财富,人们的现实需求逐步从物质层面的“求温饱”“求生存”转向精神层面的“求环保”“求生活”,满足人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诉求成为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是在把握时代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立足我们党环保理念和实践经验基础上诞生的。这一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破题,以环保高标准为导向倒逼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与经济效益增长浑然一体的资源,契合时代发展需求,有力回应历史发展赋予的时代任务,是以理论创新回应和指导实践发展的现实典范,体现了历史与现实、普遍性与特殊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内涵中的唯物辩证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本质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理念作出了科学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准确理解这一理念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从孕育到展开环环相扣的辩证思维逻辑。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要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关于如何实现辩证统一,马克思指出,当矛盾统一体作为正题设立自己的时候,就分化出相互矛盾的思想,在其自身内设立起反题,但辩证的运动进一步发展,“对立面互相均衡,互相中和,互相抵消。这两个彼此矛盾思想的融合,就形成一个新的思想,即它们的合题”。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矛盾的“正题”。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内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母题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驳斥了两种极端的机械发展思维,一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思维;一种是以舍弃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思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想的历史图景中,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物,而是能够和谐共存、并行不悖的统一体。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进一步发展所呈现出的“反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展开,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求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必须坚决否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社会进步的发展模式,以及以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的思维方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最高阶段,即矛盾双方由对立走向统一的“合题”。将绿水青山等同于金山银山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判断,指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与自然动态性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自然资源不再是单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材料和客体,它本身就是财富,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就是积蓄财富、发展经济。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转换思维,触发了矛盾双方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条件,使矛盾双方在朝向对立面的转换进程中达成了和谐统一。

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远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发展。裨益于科学系统的辩证发展观、生态经济观、民生福祉观和综合治理观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对于推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全球生态治理,都将发挥重要影响。

推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之间均衡充分的发展、个人物质财富的增长,也包括对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生产生活环境的期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秉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支撑、互融互促的思维方式,倡导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给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优越的生活品质。践行这一理念,将在不断推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进共赢,为通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为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指引。认真贯彻践行这一理念,不仅有助于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更能以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环保瓶颈,助推经济结构优化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侧重于向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维度延展,助力实现经济结构更优、生态环境更好、生活质量更高。这一理念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从而助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以实现资本增殖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发展观毫无节制地索取自然,其后果必然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业已成为世界性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从根源上化解生态环境危机的新理念。在这一理念中,生态系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意义,经济体系与生态体系不再是“主—客”的两分与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这一理念丰富和拓展了处理世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思想和战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难题提供了有益理论借鉴和经验示范,也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化解全球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刘同舫,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