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解析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密码
2019-08-23 09:33:00  来源: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改革化解风险和挑战,在与危机赛跑中领先一步;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式,降低新旧体制转换带来的风险;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坚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坚持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过去40多年,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经济快速发展。改革意味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经济社会危机。经济快速发展意味着要在几十年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发展历程,原有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增长动力等平衡关系被打破,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问题和经济周期性波动交互叠加影响,各种风险易发高发并可能集中释放,也很容易酿成经济金融危机。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有的发生严重经济危机,有的出现发展停滞,以致酿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在追赶发展过程中,也曾发生过严重经济金融危机。而中国在过去40多年里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有起有落,但从总体上看没有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堪称世界奇迹。

  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危机的基础和关键。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超过90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2018年的约16%,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建成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18年的2.8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5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5.8个百分点。可以说,正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才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并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坚持以改革化解风险和挑战

  过去40多年,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遇到过各种风险和挑战,如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过热,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压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以及产能过剩、杠杆率高企和重大经济结构性失衡等。面对复杂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如果讳疾忌医或束手无策,就会使矛盾和风险不断累积,最终酿成危机;如果病急乱投医,就可能造成混乱,甚至加快危机的爆发,打断正常的发展进程。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化解风险和挑战,强化危机意识,凝聚改革共识,加快改革进程;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敢于触碰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坚持问题导向谋划改革,聚焦主要矛盾推进改革。因而,在和危机的赛跑中,改革总能领先一步,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式

  经济转型和体制转换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进化过程,具有长期内生演化的特征,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革必须考虑体制的初始条件,而初始条件又受经济、政治、社会、法律乃至文化等长期因素影响,短期内难以发生突变。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改革方式选择上,没有采取当时国际上有人主张的、后来被多国实践证明为失败的所谓“休克疗法”,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直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种渐进式改革,在引入市场机制时保持了原有经济体系的平稳运行,用改革红利消化前期改革成本,以改革早期收获积蓄后期改革力量,降低了改革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并在改革进程中逐步增强市场力量,逼近市场化改革目标,将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控制在社会和公众可承受的范围内。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改革方式实现了经济转型和体制转换的“动态最优”。

  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个重要经验是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推进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我们始终以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政治稳定;防范重大经济风险,防止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和伴随而来的高失业率、恶性通货膨胀、金融秩序混乱甚至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就业、收入差距、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在改革和发展中着力把握好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凡重大改革和发展事项都进行风险评估。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人民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实惠,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经济风险积聚以致发生经济危机,往往是经济失衡和资源错配的结果,根本原因是结构性改革滞后和体制机制扭曲,必须从改革中找出路。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国企、财税、金融、社会保障和宏观管理等基础性领域和关键性环节改革,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所必需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风险管理、处置和分担上的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引导资源跨期和跨部门配置,从而稳定社会预期。我国政府执行力强、权威性高,可在较短时间内集中资源处置局部风险,避免局部风险转化为全局风险。我国幅员辽阔、经济体量大,可以拓展各部门风险腾挪空间,为化解风险赢得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和缓释风险。

  坚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解决经济周期性波动、负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就要进行宏观调控。党中央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经济发展趋势研判,科学确定调控目标和政策取向,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过去40多年的宏观调控实践表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对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十分重要。同时,宏观调控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重视保护企业和个人的首创精神,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保障公平竞争和良好秩序。

  坚持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及时识别、评估、预警、应对和处置各种风险,有效管理各种风险特别是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在应对各类经济金融风险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立风险应对统筹协调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做好风险信息共享,加强风险预警协调,动态把握风险演化和传导情况,强化风险管理政策协调,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现代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1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当前,我国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防范化解风险还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既不盲目乐观,又不回避矛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短期与中长期、促进发展与管理风险、重点防范与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就能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王一鸣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黄慧敏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