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社科理论研究热点半年盘点
2019-07-23 10:16:00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这样一个重要年份,我国哲学社科理论研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年已过半,本期“前沿”约请三位专家,请他们分别从哲学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简要梳理今年上半年的理论研究热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五个热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映到思想领域,产生出不同的理论热点。纵观2019年上半年,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来看,有以下五个热点问题:

  共产党人自我革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是指共产党人自己拿起手术刀给自己动手术,坚持思想上的高度自省和行动上的高度自觉,实现党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净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当下,共产党人自我革命同党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党和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自我革命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行动指南;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其成为先进政党的最大优势;自我革命也是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客观要求。

  意识形态话语权。它不仅体现了国家制度精神和核心利益,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就是指在诸多社会思潮和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点: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苏东巨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使得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思潮大行其道;从党的历史看,正是由于党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积极纠正错误、拨乱反正,才有新中国以来的伟大成就;从现实层面来看,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有理难表达、有理难说清以及有理难广传的挑战和困难,要做出回应。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在历史与现实的权衡中,在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比照中形成对本民族及其价值深度认同的文化立场,积极的文化心理和包容的文化选择的总和。文化自信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点。今天,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同时,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加坚定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点。从现实逻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它将当今全球性难题的解决同中国时代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方案”;从理论逻辑看,它承继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汲取中国优秀传统“和”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从时代价值看,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激发了其当代活力。它建构了全球普遍交往的新范式,超越了西方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博弈思维范式。

  弘扬五四精神。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进入关键时期,更需要全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砥砺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单连春

  (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高质量”成研究大热门

  今年中国经济研究紧紧围绕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中心工作而展开,涉及经济增长与发展、就业和居民消费、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自主创新、金融秩序与金融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等领域。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和改革开放高质量这一主线,就今年上半年经济学研究热点作一简要梳理。

  经济发展高质量。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与发展仍然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据中国人民大学黄泰岩教授的研究,自2008 年以来,经济增长与发展热点一直排名第一,一方面表明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表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一直是我国宏观政策的基本要求。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50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经济学界对如何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中高速增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学界一致认为,这种增长应当是质量型增长,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增长。这种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推进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减贫,使他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来自于最终消费,居民收入的上升和消费升级,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可以看出,这种经济增长,实质上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自主创新成为今年经济学研究的又一大热点。美国动用国家力量,用“断供”“切割”等手段打压中兴通讯和华为的案例,充分证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而是在开放条件下整合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以我为主导的创新。华为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高质量。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发展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就是将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就是积极融入全球化,在扩大开放中实现发展。改革开放是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对外开放提供了与世界“接轨”的体制和规则基础,对外开放“倒逼”改革不断深化。开放本身,也是改革。

  目前我国的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改革的新阶段,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有待加强,因而需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我国先后推出的1600多项改革方案,都凝结了学术界对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持续研究的智慧贡献;另一方面也表明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加大。经济学界围绕改革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为推进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新阶段。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转向逆全球化,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中国对外开放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贸易摩擦波及股市、汇市,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成为今年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做出了智力贡献。一方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霸凌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争取把美国拉回谈判桌,达成互利双赢的协议;另一方面,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按自己的时间表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以高质量开放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全球化,在继续扩大贸易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加大制度型开放的力度,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建立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张二震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经研究院开放经济首席专家)

  建构原创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征,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日趋活跃,出现了诸多理论热点,其中当下特别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要跨越各种新的挑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强化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来认识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增强对客观对象的把握能力;同时,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势,更好地认识历史规律和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新中国70年成就的回顾与理论前瞻。在实践维度上,全面系统总结7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历程,7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各大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理性反思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总结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实践中的经验;在理论维度上,系统检视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深入研究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梳理各学科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理论探究历史,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功和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呈现,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为世界瞩目,如何总结中国经验、概括中国问题、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价值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需要理论界做出回答。因此,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要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的统一。经过一百多年的译介实践和四十多年赶超逻辑下的引进与模仿,中国进入了热切呼唤原创学术的时代,原创学术需要原创话语,建构原创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迫在眉睫。中国的知识界,在各大学科领域都进行了学术话语建构的努力,试图用中国立场、中国风格、中国方式来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做出中国回答,形成中国方案,成就中国气派。

  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日趋多样化,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渐渐深度融合,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人类命运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全面研究与深度反思人工智能的本质、特点、功能及其危险性,理性审视其利弊得失,对于匡正人类的智能理念、引领正确的人工智能观极为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界要从不同视角对人工智能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如人工智能的本质、表现形式、功能及其影响,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比较,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问题,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权问题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做出深层回答。

  《资本论》研究热。近年来,随着《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展,《资本论》研究迅速升温,尤其是西方金融危机之后各种经济问题和矛盾的日趋尖锐,使得《资本论》研究的当代价值重新受到重视。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深度解析,成为当今人们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重要工具。马克思对商品本质的解读,廓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对财富的认识纠正了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对财富的片面理解。马克思对资本逐利行为的理性审视,为我们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自己劳动成果,全面消除异化,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系统化、集成化的改革来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持续关注的时代命题。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逆全球化与中美贸易、精准扶贫与民生问题、环境保护与生态哲学、治国理政与政治哲学、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空间生产与空间哲学等,都是2019年上半年的讨论热点。

  韩璞庚

  (作者为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教授,博导)

  观 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三重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独特的命题和战略判断,要科学把握和正确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国情、社情、世情发生新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行的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从理论传承的厚度、时代内涵的深度、世界视野的高度三重维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命题溯源、划分之匙和理念遵循,突显了理论传承的厚度;新时代的“历史标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强国战略”,赋予了时代内涵的深度;新时代“理论引领”和“中国方案”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效应,明晰了世界视野的高度。时代呼唤理论创新,只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肩负历史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才能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王永贵 张立鹏

  中华传统文化

  “和合”理念的政治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知识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包含世界“多样性统一”和“冲突与融合”的基本存在方式,以及系统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合”理念无论对新时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建立和谐秩序的知识和智慧,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开发动力的知识和智慧,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治国理政和日常行为的世界观、方法论、知识和智慧。与此同时,中国创造了继承和创新“和合”理念的成功经验,不仅对中华文化建设,也将对人类文化建设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陈秉公

  加强新时代网络安全

  治理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在透悟移动互联网人类存在时空结构重塑的客观现实和立足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新时代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必须紧紧把准:将党的领导嵌入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做实新时代网络安全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实践的有机统合;秉承大数据战略思维,审慎研判大数据本身内在运行的逻辑规律,加强大数据能力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人才培育机制、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归属机制,努力抢占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大力推动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性研发和创新性转化;立足治理的中国语境与逻辑,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方法论,秉承批判与超越的学术精神,比照区域性治理实践的现实差异,从本土的现象和问题出发,建构新时代网络安全治理的本土化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化具体为一般,把现有涉及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进行创新性文本转换的同时,要进一步创制网络安全治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以清晰地界定网民在“线上”话语叙述和信息传播的法律边界等基本着力点。 史献芝

  数字经济发展

  应坚持法治理念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的支撑、保障、引领和规范。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发展应坚持法治化,营造有利于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法治环境已非常迫切。一是数字经济所需的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民众数字观念培养,需要通过立法予以扶持引领。二是数字经济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不能突破公序良俗底线。我国数字经济各方法治意识普遍不高,已出现的泄露个人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问题,亟须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执法监管,以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两法衔接予以有力打击。三是虚拟财产保护、新型商业模式等问题,更是需要法律领航引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 仪

  摘自《新华文摘》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黄慧敏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