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铸实创新驱动的“科技N”
2019-06-26 09:21:00  来源:新华日报

  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180名院士出席、500多项全球“黑科技”远渡重洋参展、百场大赛百场论坛百场对接紧锣密鼓,今日开幕的“南京创新周”,以“创新南京,机会无限”为主题,汇聚全球最顶尖的行业大咖、最知名的头部企业、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必将在南京掀起一股科技创新的旋风,为创新名城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与“创新周”同样受关注的,是几周之前公布的“创新周”活动形象标识——一个由多维晶状体组成的大写的“N”。“N”是“Nanjing”的缩写,同时也代表“New”;多维晶状体造型象征未来新物质,科技感十足。似乎是某种巧合,这个亮闪闪的“N”,给了创新驱动战略以昭示:不管是建设创新名城,还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抑或是创新型省份建设,都要筑牢“科技N”的基石。

  “科技N”首先“N”在“新”。新思想新理念、新平台新机制、新举措新政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芯”动力。推进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推动科技创新,南京市坚持把建设创新名城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把打造产业地标作为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先手棋”,把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重头戏,把制度创新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推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举办“创新周”,就是凝聚创新的认识、资源、力量的有效举措。这启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政府“为”与“不为”不一样、“虚为”与“实为”不一样、“善为”与“不善为”不一样、能不能“为”到点子上不一样。铸实创新驱动的“科技N”,就是要落实“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新理念,构建聚合各类创新资源的新机制,落实“江苏科技改革30条”等新政策,建好用好“物博会”“软博会”等新载体,构建精准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

  “科技N”的“N”,意味着“多方”,代表着“多点”,指向着“多维”,提醒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聚合各类创新资源,特别是要发挥好企业、科技人才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进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人才是根本,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决定科技创新的成败。这次“南京创新周”吸引了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各个层次的专家、企业家和相关人员,参会人员达5000人,将成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平台。对江苏而言,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推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扩大开放,以开放的姿态与胸怀,全方位汇聚创新资源,全力拥抱世界,不断扩大国际合作的“朋友圈”,与更多城市、机构、人才缔结“创新共同体”,在吸收四面八方养分中厚植创新优势。

  “科技N”的“N”,同时也是一个“变数”,代表着“多元”“未知”和“不确定性”。创新的确能够带来崭新的动力和巨大的红利,但同时创新也意味着风险。一方面,创新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大胆假设、不断试错和小心求证;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认识到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政府作为不等于创新有为、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创新、人才流入不等于人才红利、政策优惠不等于环境一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要在全社会形成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共识,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要把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首先落实到创新创业领域,最大限度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营造想创新能创新真创新的浓厚氛围,使一切创新创业的愿望得到鼓励、行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和保护。

  创新是时代的命题,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适应新趋势,拥抱新变化,探索新路径,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在“变”与“不变”的内外环境中,我们要牢牢铸实创新驱动的“科技N”,紧紧抓住创新的“牛鼻子”,讲好创新故事,成就创新愿景,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立民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