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致敬改革者|为三军之眼,造国之重器
2018-10-17 08:53:00  来源:新华日报

  辽阔天空,它们为战机擦亮战鹰之眼;苍茫大海,它们护航军舰走向深蓝;浩瀚宇宙,它们护送卫星进入轨道。它们轻松“撕掉”隐身飞机的外衣,它们从“星”的高度俯瞰祖国高山大漠……它们,就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十四所)研制的国产雷达。大国重器,民族的脊梁。作为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十四所是我国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也是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引领者。

  为民族复兴汇聚前行之力,铸造眺望苍穹的“国之重器”,由十四所研制的国产雷达,如今已成为响当当的中国名片。改革开放40年来,十四所人风雨兼程,秉持“科技报国、电子强军”的坚定信念,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实现了中国雷达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伟大跨越。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回首过往40年的峥嵘岁月,那些源自经验的理性启示不失为一座庄重的灯塔,让我们看清来时的起点,更照亮未来的前行之路。

  锤炼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安全奠定基石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概括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技工作的道路,也是十四所人一直所遵循的道路。

  北方,某大山深处一面足有两个半篮球场大的斜坡上,一个迷彩斑斓的庞然大物伫立了40多年。这部由十四所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部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足有8层楼高,所探测到的信息以其精确、快捷的高确信度,为当时国家重要空间信息的预测和对外发布赢得了国际信誉。

  研发过程耗时整整8年,作为技术负责人的贲德院士至今记得这部雷达诞生的不易。“基地海拔1500米,夏天山洞里潮湿闷热;冬天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山沟里的风吹到脸上,像针扎上去一样地疼;谈不上吃好、睡足;更没有节假日……”8年中,可能遭遇的失败和外界的种种非议考量着每一个挑战者的坚毅。

  这部新型雷达需要完成的预警任务是探测几千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标并保证决不漏警。它对“明察秋毫”的要求大大超过了以往所有的国产“天眼”。一项项富有挑战的任务激励着十四所人奋斗的热情。从总体方案的论证,到最终安装调试和鉴定验收,每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都让十四所人体会到了生命被燃烧起来的壮观与美妙。十四所多名科研技术人员合力自主完成的这项成果,先后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5年国家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特等奖,雷达性能拿到国际上都堪称“绝活”。对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祖国,十四所用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献上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1979年,刚从相控阵雷达基地归来的十四所团队再次接受了研制PD(脉冲多普勒)雷达的任务。

  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仅有几个发达国家能研制先进机载火控雷达。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物质条件匮乏,大量关键核心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十四所曾寻求和西方国家联合研制相关技术,但最后对方却单方面撕毁合同,意图借此迟滞我国空军战机建设进程。尽管技术上没有任何借鉴,以贲德院士为首的十四所人立下军令状,“我们一定要争口气!”

  “先简单,再全面,逐项突破”的研制思路大大加快了PD雷达的研制进度。在顺利解决PD雷达系统理论和设计后,团队研究了上百个课题,搞清了脉冲多普勒的原理。在适合国情的研制思路下进行了PD雷达的整机设计。

  1989年底,机载PD火控雷达顺利通过国家机电部鉴定。我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D雷达成功问世,这部雷达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划时代意义。如今十四所已具备国内最全谱系的机载火控雷达,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锤炼关键核心技术,十四所努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创新驱动提供动力之源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过去40年间,十四所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生动有力地证明了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的观点:“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十四所首席专家张良是我国预警机雷达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其所带领的预警机团队也是十四所致力人才培养的典型。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警-2000预警机带领着庞大机群从天安门广场上空呼啸而过。这组机群凝聚着十四所人共同的智慧与心血,承载着国人的期待和骄傲,它的震撼亮相标志着我国几代人的预警机梦想在此刻实现。

  作为空中多面手和力量倍增器,预警机是各国国防竞争的重点领域。如果说预警机是国防装备领域的一顶皇冠,那么预警雷达便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空警-2000预警机雷达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固态有源相控阵新体制,系统复杂,研制难度极大。2000年,张良刚刚博士毕业,论资历排不上号,但用人不疑,十四所果断地将研制这一国家“杀手锏”装备的重任交给了他。在8年埋头苦干的时光里,张良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谋划技术攻关。任务期限不可动,他们要做的是“顶着千钧的压力守住一个又一个节点”。十四所组成老、中、青人才梯队集智攻关,充分发挥老一辈专家的才智和中青年技术人员顽强拼搏、自主创新的精神,顺利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张良至今记得,微波暗室里,团队仅用国外同行不到一半的时间便完成了首套有源相控阵雷达测试任务时的喜悦。“正是这次成功,坚定了我们自己也能搞成预警雷达的信念。”张良至今记得,系统在即将装机试飞时突发不稳定状况,团队连续奋战三天三夜,一点又一点隔离,一遍又一遍验证,最终找出症结所在时的轻松。这一刻的成功让十四所人认识到,团队的战斗力和意志也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锤炼而成。

  8年后,空警-2000预警机成功实现交付,填补了我国大型预警机雷达的空白,也开启了中国预警机雷达的研制历程。这部目前我国能力最强的预警机雷达因实现诸多重大技术突破,荣获2008年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作为我军“空中帅府”,空警-2000预警机在信息化战争的今天掌握了制空权和制信息权,有效提高了我军在信息化条件下空战场的威慑力和实战力,更为国家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孕育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团队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十四所人永不停歇的动力之源。“十四所今天的辉煌成就是靠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的不断努力取得的。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要创造各种晋升渠道和施展能力的舞台,给他们够得着的未来。”提及十四所人才培养特色,所长胡明春这样总结。

  从追赶到领跑,

  提速迈进中国雷达4.0时代

  创新图强、只争朝夕。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围绕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十四所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牢记富国强军的使命和责任,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完成了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作为我国舰载主战雷达装备最重要的总体单位和研发力量,十四所舰载雷达团队为之付出了多年艰辛努力,回想起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常常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央企楷模、十四所首席专家邢文革的带领下,团队成立初期就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严谨的论证分析、科学的攻关求证、忘我的牺牲精神和积极的战斗意志,克服了舰载有源相控阵技术国内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等种种困难。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十四所成功研制“中华神盾”舰标志性主战雷达装备——“海之星”雷达,一举实现了大型有源相控阵装备在舰上的首次应用。该雷达为我国海军走向“深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神盾“海之星”雷达凝聚了几代十四所人的艰辛和奉献,“我感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始终都怀有一种深深的使命和责任感。我们深知,作为军工人最有效、最直接的报国方式就是为国家提供先进的装备。”邢文革说。正是这样把强大海军建设的紧迫感当作工作的动力,把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转化为对项目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凝聚出了十四所“使命高于一切、团队坚不可摧,创新永无止境,荣誉催人奋进”的“海之星”精神。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十四所舰载团队已形成规模,如今已经成长为梯队合理,探索、预研、研制、创新一体的高层次技术创新团队,为未来海军的战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提升舰艇编队作战能力,建设强大海军,实现走向“深蓝”的伟大梦想做出了显著贡献。

  如今,十四所已发展为国内产品谱系最全面的雷达研制单位,YLC-8B、SLC-7、SLC-12新一代反隐身雷达分别在珠海航展和巴黎航展上震撼亮相,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随着中国雷达加速迈进4.0时代,十四所雷达体制不断创新,性能不断提升,已逐步为我军构建起空、天、地、海,全高度、全方位的立体防御之门。“不忘科技兴军初心,牢记网络强国使命。”胡明春表示,十四所将聚焦富国强军目标,积极推进改革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为建设一流军队不断提供一流武器装备。

  如今,十四所走到了一个亟待转型的关口。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十四所努力探索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军工院所改革中的道路。

  使命呼唤担当,任务引领未来。打造高端芯片产业、完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建设智慧院所……目前十四所产品研制及经营管理开始产生深刻的变化并进而引发了研发模式、制造模式、保障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大变革。近年来,十四所人更是放眼世界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沿,置身于群雄角逐的国际市场,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电子信息领域潮流,坚持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在探测感知、系统集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创新成果,当之无愧为“国之重器”。

  本报记者 王 甜

  通讯员 石汝佳

  》》马上就评

  创新驱动才是“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改革开放刚起步时,“创新”“自主可控”等词远不像今天这般耳熟能详,但40年来,在雷达领域从追赶到并跑直至领跑,十四所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创新驱动才是军工科研院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

  锤炼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依靠自主可控的创新力量迈进中国雷达4.0时代……40年来,十四所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始终牢记“科技报国、电子强军”的使命责任,在坚持创新引领,推进改革发展,为建设一流军队不断提供一流武器装备上充分展现了铸造大国重器的政治担当,对其它很多亟待转型的科技型企业同样有极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