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文化 > 正文
实现中国文化复兴应跳出“江河行舟”
2018-01-02 09:25:00  来源:解放日报

  2014年至2017年,我在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担任院长期间,开设了一门《中国文化思想选读》的课程。我的专业是国际经济学,为什么会开一门和本专业“毫无关系”的课呢?

  记得1999年下半年,有一段时间思路如泉涌,一连起草了5篇文章。两篇是关于经济学的,当时觉得经济学中最核心、最困难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社会福利的衡量。这个问题困扰经济学家100多年了,到上世纪50年代被证明社会偏好不存在。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不能评价社会福利,就无法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证明“总体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代表潜在帕累托改进。所谓“利而无害天之道也”,“总体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就代表“天之道”的方向。另一个是关于经济变量的内生波动。第三篇文章提出了“华夏共同体”的构想,对新世纪的世界格局提出一个美、欧、华夏三足鼎立的框架。第四篇文章对人生的愿望作了探讨。第五篇文章是中国文化思想选读。

  第一篇文章提出了人类发展的可测量方向。第二篇文章分析了社会发展波动的基本规律。第三篇是呼吁全球中华子孙团结起来,建设华夏共同体,复兴中国文化,推动世界进步。第四篇谈愿望。我把古代先贤对人类愿望的论述在新世界的环境下作了一个“翻译”,提出人生的九个愿望: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三是为人民服务,四是总结经验、改正错误,五是肯定﹑支持﹑发展一切进步因素,六是尊师重道、勤奋学习,七是献身科技教育事业,八是利益人民、恒顺众生,九是共建美好家园。

  第三、第四、第五篇文章中的核心问题都是中国文化复兴。事实上,在中国文化复兴上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怎么看,二是怎么做?

  中国文化复兴需要放在人类有史以来重大的转折关头这个大背景下来讨论。打个比方,以前的万年就像在大江大河里行船,以后的万年则是在海洋里行船;以前的思想、经验是大江大河的思想、经验,今后的思想则是海洋的思想、经验。我们现在处于江河的出海口,江河与海洋都是水在流动,但江河里水的规律和海洋里水的规律有本质不同。江河再宽不过数十公里,波浪再高不过数十尺,且总能以岸边的树木为参照;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水天一色,以哪根树木为参照?如果东西方各自按照以前的思想,会在水向东还是向西流上争论得不亦乐乎,但跳出来看这都是片面的。

  中国文化复兴意味着在新时代、在浩瀚的海洋面前,以前基于大江大河的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需要变革。所以,中国文化复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催生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有什么特点?新时代的本质特征是“天地人”、思维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所以,新思想、新理论先要有“天地人”一体的基因。它最有可能诞生在全球经济、生产力强劲发展的地区。其中,国家的规模、强弱决定着新思想、新理论的影响力。目前来看,中华大地最有可能成为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地。

  新思想、新理论建立在对过去思想、理论的继承上。中国的古代乃至近现代文化思想好比是在长江、黄河里行船的体验,都反映了水流规律的客观内核,但需以特定阶段的岸边景色、流沙颜色作指引,反映了长江、黄河在特定阶段的特点、规律。无论哪个阶段的经验,都会奔腾向海,都会逐渐褪去残沙杂色,融入并升华到蓝色的海洋之中。其中,如果把古代文化与近现代文化割裂开来,就好比站在黄鹤楼讨论长江在武汉入海,或者是站在崇明岛上西望长江,以为长江源于武昌。中国文化思想的选读,首要就是将古、近、现代的主要思想放在一个框架下。

  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不同的思想流派代表着不同的运动,反映了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道路。如何将这些不同流派统一在一个框架下?不同的思想流派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华民族进步规律的某个角度、某个阶段、某个侧面的总结。既然是对规律的总结,就可以在科学的方法和精神之下统一在一起。无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无论是追求真、善,还是追求美;无论是总体,还是不同的个体,只要是规律,就可以也只有在科学的方法和精神之下得到统一。因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文化思想的继承与总结,中国文化的复兴,有赖于科学的方法与精神。

  有人问我:中国文化能够复兴吗?还有人问:一个经济学者做专业以外的文化思想课程,是不是成功的概率不大?其实,古往今来我们所看到的成功的理论大家,只是大海中漂浮冰山顶上金光闪闪的宝石。没有淹没在水平面以下的巨大冰块,没有无边无际的海洋,哪有冰山之顶的闪耀?没有成千上万平凡的科研人员的努力,哪会有科研巨人的理论?没有亿万中华儿女的努力,哪来中国文化的复兴?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复兴的努力,单独来算,作用也许很小,但汇集起来,就一定能够形成排山倒海之势。我们的努力,就是那无边海洋中的一滴水。而没有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就没有海洋的广阔。

  多年前的思路,虽然作为一棵“树苗”,有点过早破土,还比较虚弱。但当它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就会健康地长大,最终成为新时代文化森林里的参天大树。

  (作者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鞠建东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