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历史 > 正文
道德考评日益严格
——古代官德考评的启示
2018-01-15 10:24:00  来源:学习时报

  从行政编制上来看,秦朝就设立了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设御史大夫、御史官员对官员按章“举核”,并不主动作出评价。西汉就开始设御史台主动考核官员,并且还有刺史下巡、“举谣言”之类的兼听举措,不过到了西汉末年,尚书台下设的三公曹掌握上计考课的实权,监察制度在建立不久,就开始变异。

  唐朝将考核从监察中首次分离出来,设尚书省吏部考功司为专门考核机构,每年一小考,三至五年一大考。年终集中考核时,还另从京官中选派威望高者二人分别为京官考和外官考,又设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分别监督京官考、外官考,号监中外官考使,有专门机构,有临聘高官,还有监督人员。这种人员配置放到今天都堪称全面。不仅如此,各州县、部门长官统集所属成员全年的功过表现,根据“善”“最”的多少定为九等,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凡百司之长,岁较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大合众而读之”,“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最后汇总于尚书省。这种公开性令人惊叹。

  宋代考核在基本沿袭唐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新举措:磨勘,即检查复核之意。这对考核成绩偏低官员显得更加负责,是一种人性化的改进。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称左、右都御史,分京察与外察。京察,就是对在京官吏的考察,六年一次。四品以上官员自陈政绩,由皇帝裁决,五品以下由吏部考察;外察的对象是地方官吏,由吏部会同都察院和地方布政使、按察使负责。

  清朝增加了对翰林、詹事及科道官的临时考核。对其他官员的考核也是分京官与地方两类。京察六年一次,凡三品以上京官,自陈政事得失,最后由皇帝裁决;三品以下官员有各主管长官出具考语,注明称职或不称职,由吏部、都察院考核。大计是对地方总督、巡抚及其下属官吏的考绩,三年一次,考核程序与京察相似,各地总督、巡抚亦可自陈政事得失,其下属官吏由总督、巡抚出具考语,以称职或不称职注明,最后汇总至吏部考课。

  综上,古代官员考核在唐代形成基本建制,宋元明清基本上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创新。总体而言,考核机构日益专门化,也强调与行政部门的系统协调;考核过程、结果也强调公开,力求公正;考核与监察、奖惩、升迁制度挂钩呈现出越来越严的趋势,对考评对象的分类日趋细致,考评方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升。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凃明君   编辑:韦轶婷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