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全面推进新时代生育友好型家庭建设
2022-04-26 14:24:00  作者:张 勤  来源:新华日报

近期,江苏印发《江苏省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提升家庭发展能力,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当前,人口政策正逐步转向鼓励和支持生育,作为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完善生育配套支持体系需重点关注家庭政策的调整与改善,大力推进新时代家庭建设,提升家庭功能以保障、支持和服务生育,综合构建生育友好型和家庭友好型社会。

面对低生育背景下家庭变迁对现代家庭功能实现与家庭自我发展能力的新挑战,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将生育问题和政策的讨论聚焦到家庭层面,实施与生育友好兼容的家庭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家庭友好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综合构建生育友好型和家庭友好型社会。要在顶层制度设计中突出“家位置”。以政府部门职能为主导而形成的与家庭相关的社会政策均呈现分散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因此要从体制上整合涉及家庭事务的职能,成立专司家庭事务的常态统筹机构——家庭事务委员会,围绕强化家庭功能这一目标,增加家庭建设相关内容在总体规划测评体系中的指标数量及所占权重,以支持家庭、巩固家庭为核心提供各种服务。要在法规政策制定中纳入“家视角”。当前关于家庭政策的统一认识和正式表述仍然缺乏,相关立法和政策制定时需加强家庭意识,尊重家庭利益。全面梳理现有的与家庭相关的政策体系,及时修改协调不同法规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之处,综合考察和评估每一项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对家庭的影响,同时将家庭相关的政策维度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要在数字化转型中补齐“家代码”。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支持建设开放的数字家庭基础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为宏观家庭政策调控决策提供数据动态监测和分析,提升数字家庭新场景下社会公共服务效率;统筹数字家庭建设工作,加快统一数字家庭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智能家居规划设计、安装施工、运营服务等标准,改善人居环境。

确立新型生育政策下家庭发展视角。构建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需要立足家庭视角,纾解家庭养老之忧、育儿之难,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增强家庭发展能力。要健全与生育政策相协调的家庭生育保障制度。强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生育支持措施中的家庭视角,完善家庭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如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返还,包括对多子女家庭的税收返还政策或者直接为家庭提供生育津贴,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要推动构建多主体协同分担的家庭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家庭相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将家庭的功能部分转移到政府和社会,积极调整儿童照料和保护及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如发展普惠性的公共托育服务,以此支持家庭的发展和福利供给;增强基层社区的作用,通过提供养老、子女照料、子女教育等社会服务,减轻家庭生活的压力;要创新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家庭工作机制。深化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将性别视角纳入家庭政策,在现有性别平等评估的基础上增加“家庭视角”评估;建立健全配套社会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倡导用人单位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多维度保障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

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中家庭伦理重塑。家庭伦理是社会底蕴的核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承担动员居民自治、激发社会活力的黏合剂作用。如何以科学的方式重释传统家庭伦理,建构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家庭伦理,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要打破传统家庭分工的思维定势,建构平等和谐的现代家庭关系。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在业女性照料家庭成员和做饭/清洁/日常采购等家务劳动时间为154分钟,约为男性的2倍。传统家庭分工模式与现代女性社会参与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需进一步打破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模式,倡导平等沟通、相互尊重、共担家务等具有个人和家庭双重价值取向的家庭伦理精神,构建以民主、平等、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家庭关系。要合理延续传统家庭伦理的亲缘温情,重释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相较于西方社会,内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理逻辑,是与现代中国社会相一致的家庭社会关系纽带,应重视岁时节序对亲情的黏合作用,传承基于儒家人性论的父慈子孝、家和睦邻、仁爱礼让、勤俭持家等优秀道德规范;同时重新阐释传统家庭伦理中的孝与礼,尽力打造以平等为基础,以爱和法为内核,互敬互爱、责任与义务相统一的新型孝道,塑造以人为本的夫妻行为规范、父母行为规范、子女行为规范,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要加大现代家庭伦理生态建设,弘扬先进的家庭文化。要把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家庭文化建设对婚育行为的正向激励作用,要把倡导新型婚育文化、弘扬先进家庭文化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大力推广婚俗改革的优秀经验,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开展深入持久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抓住家庭关系建设、家教优化与家风弘扬的关键点,为基层社区治理注入一股“家能量”。

(作者为省政协常委、省妇联一级巡视员、省妇女学研究会会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