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加快大门户建设 融入一体化发展
2021-11-17 10:05:00  作者:王 晖  来源:新华日报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承担着省委赋予的建设江苏开放门户的重大使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快建设大门户,融入一体化发展,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坚持以落实多重国家战略为统领,着力打造双向开放支点,提高面向“两个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水平,助力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造跨江融合样板,更高起点推进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建设江苏“新苏南”、上海“北大门”,成为深层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着力打造沿海崛起龙头,坚定向海发展,实施江海联动,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为南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战略空间支撑。

注重互联互通,建设综合交通新枢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南通‘好通’”的殷殷嘱托,坚持交通先行,推动协同建设,构建公铁空、江海河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实现全球“联通”。围绕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以国际一流标准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打造江苏远洋集装箱运输核心港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力争到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500万标箱。围绕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高起点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未来形成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的“轨道上的机场”,与浦东、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加快促进跨江“畅通”。围绕实现更多“天堑变通途”,推动北沿江高铁以及通苏嘉甬、如通苏湖等铁路尽快开工建设,推动海太过江通道和张靖皋长江大桥年内开工建设,加快形成“八龙过江”格局,完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网,实现与上海、苏南交通同城化。加快推动市域“快通”。围绕提高市域通勤效率,着力打通断头路、构建快速路,织密干线公路网。加快江海快线、机场快线等市域铁路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建设,促进市区与其他城市组团间快速通达。加快全域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完善全市畅联的交通运输体系。

注重协同协作,构筑产业创新新高地。深入落实与苏南城市跨江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供应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高端制造新中心,尽早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二十强。打造产业协作强联盟。聚焦培育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与苏南深化产业协作联盟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合作、产业链条合建,提升在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各县(市)区深化对接上海、苏南板块,加强与沿江、沿海主要港口城市交流合作,持续办好长江经济带江海联动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落户南通。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深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南通创新区核心带动作用,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核四区多园”沿江科创带。组建南通科创投资集团,市场化设立创新发展基金,持续优化人才政策,营造与上海、苏南同质化创新生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与上海、苏南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共建上海电气南通中央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平台,建设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合作园区升级版。积极探索园区合作新机制,加快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依托苏锡通园区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提升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跨国跨江合作园区发展水平,打造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重要承载区和引领区。

注重共保共治,汇聚生态保护新合力。坚定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沿海高质量发展,协同打造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共同守护“母亲河”,扮靓长三角。共同保护生态空间,编制实施沿江、沿海发展空间规划,强化长江口(北支)湿地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空间建设管理,统筹优化“三生”空间布局,到2035年沿江生产、生活、生态岸线比例由现状40:6 :54调整为22:17:61,沿海由35.5:13.1:51.4调整为40:20:40。规划建设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到2023年建成447公里贯通江海的可车览、可骑行、可漫步的景观大道。深入落实南通—崇明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规划协同、生态共治、三镇共建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世界级生态岛。共同抓好污染防治,协同抓好港口船舶、重点饮用水源地等领域治理,实施全市区域治水工程,打造更多干净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确保“一江清水入海流”。携手打赢蓝天保卫战,大力推动扬尘治理、秸秆禁烧等重点工作,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加快固废危废区域利用处置合作,健全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共同加强环境监管,探索实施市域内部水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引领区,共同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开展长江渔政等领域联合执法,推进环境联合监测、数据共享和应急联动,不断提升区域环境治理一体化水平。

注重同城同质,创造宜居宜业新福地。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一体化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市。共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抓好教育“双减”工作,实施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基地、澳门大学合作办学等项目,建好新时代教育之乡。切实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协同建立高效精准的区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与上海、苏南在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学科专科共建等方面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设上海仁济医院南通分院,共同打造健康长三角。深化医养结合、普惠托育等试点,用心办好“一老一小”民生实事。共享舒心惬意的宜居生活,高标准规划建设任港湾、五龙汇、高铁西站等重点片区,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破旧片区更新,精心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让新城老城各美其美、交相辉映。坚持“房住不炒”,全域推行地价房价“双控”政策,完善“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让青年和人才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突出五山、濠河等重要生态节点,建好绿廊、公园、小游园等绿地网络,展现“山水相融、水城相依”的美好画卷。实施航母主题公园、邮轮母港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精心打造新型消费商圈,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共享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拓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和长三角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促进市场主体“活之又活”、推动行政审批“简而再简”、服务企业发展“好上加好”、优化扶持政策“实而更实”,打造全省“办事最便捷”城市。深化长三角共建张謇企业家学院,大力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持续营造尊重创造、重视实业和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作者为南通市委书记)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