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优化内循环需深挖“有效需求”
2021-03-30 08:29:00  作者:张杲锷  来源:新华日报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着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对江苏而言,一方面产业体系外贸依存度偏高,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群众需求更多地表现为潜在需求,必须坚持把发展立足于内循环这一大国经济独特优势,改革过度依赖出口和粗放投资的发展模式,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向产品要需求、向存量要需求、向缩减贫富差距要需求、向同城化要需求,深挖“有效需求”潜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速更高质量宜业循环。

发展“江苏替代”,填补需求空档。中产阶级消费群对住房、汽车、教育、信息等产品的巨大需要已经成为近几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中产阶级消费人群对品质和品牌的追求,导致了“海淘热情高涨,国货鲜有问津”的消费外溢尴尬局面。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潜在需求、寻找中高端消费新动能的过程中,“国产替代”“江苏替代”正当其时。这需要不断提升“政府信誉评级”,优化营商环境“区域气候”,稳定市场预期,激活广大市场主体动能,走好自己的“科技攻关长征路”,在江苏现有“产业高原”基础上勇攀“产业高峰”,提升产业链“整体海拔”,瞄准高品质消费、个性化消费、体验感消费等“市场裂痕”,充分酝酿、久久为功,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有效衔接、动态匹配,充分释放新动能升级红利。

关注“后端需求、小众需求”,瞄准存量经济和长尾经济发力。内循环并非短期通过扩大内需去产能,而是长期依托内需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存量经济主导下,市场总体优化往往会以牺牲上游价格为代价,“煤飞色舞”的资源类、“坐地起价”的地产类经济将不复辉煌,亟待关注更优的需求增长点。一方面,关注依存于耐用品存量经济的新增量“后端市场”,国内很多行业的保有量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前端市场”已接近天花板,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后端需求”必将培育出新的庞大市场,如建筑养护业、交通管理智能化、二手车检测评估交易市场、环保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催生的高效循环经济等,当前星火燎原的众创空间已为存量楼宇闯出了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从外沿扩张向存量更新、提质增效迈进的新道路新模式。另一方面,关注依托互联网汇集的小众需求“长尾消费”,其主要特点是人均额度小但总量可观,依靠“互联网+”汇聚需求逐渐形成庞大产业。以现有经济为基础实现增长,既要增量经济“跑马圈地、做大蛋糕”,更要“精耕细作”存量经济和数据分析“小众经济”,在“零和游戏”的擂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收缩贫富差距,释放潜在边际内需。在我国,城市居民可以拥有产权清晰、逐步升值的不动产,广大农民却因集体土地产权模糊、市场化交易困难而无法享受相应的财产性收入,这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实现从“储蓄思维”到“消费思维”的转变,必须以更大力度加速乡村振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三权分置”盘活“沉睡资源”,也给农民带来即时和持续性收入。同时,健全以“市场评价贡献、贡献决定报酬”为导向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更多普通劳动者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迈进中等收入群体的阶层跨越,加快形成“纺锤形”收入分配格局。

畅通“城市流量网络”,以比邻同城化释放强大内需。有研究指出,城市通行速度每提高1公里/小时能增加1%的GDP;信息网络带宽上的投入能给全社会产生10倍的回报。让核心市区和中小城镇以高速路网、高架网络、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整合起来,畅通城市网络,在自有区位优势基础上构建围绕服务产业体系的流量通道,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快速立体交通、通信体系建设,确保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配置更加顺畅。通过城市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同城化”、产城人一体的“产城融合模式”,解决“钟摆式交通”问题和旧有观念冲突。核心市区更多考虑提供市场和就业机会,而卫星城镇侧重为城市化转移人口提供更趋向于“均等化”的住房和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在兼顾大城市的规模效益的同时,避免小城镇“空心化”,用城市网的“大联通”向房价差要内需,缓和资产泡沫化与居民杠杆率的攀升,使政企民共同实现预期目标: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城市健康发展和内需充分释放,达成“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的兼容互补。

(作者单位:常州市委研究室)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