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以宜居宜业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2019-07-16 08:57:00  作者:黄春年  来源:新华日报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在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的“九个有没有”,点的是问题,谈的是意识。站在江苏高质量发展新起点上,全省干部更应自省自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中,夯实我省高质量发展根基。对照娄书记的“九个有没有”,我们更需正视问题、找准短板,克服发展中的认识盲区、依赖心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把打造宜居宜业之城,作为推动丹阳高质量发展重要根基,让“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真正成为行动自觉。

  自主规划、主动争取,用精美城市打造赢得发展先机。发展不等同于赛跑,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只有主动作为、积极进取,才能把握机遇、弯道超车,才能大展拳脚、善作善成。江苏的干部有着敢为人先的鲜明特点,然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至今,“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为官避事、消极懈怠的思想有所抬头。“知而必行,如水就下”,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克服被动才能赢得主动。一直以来,丹阳将自身定位于工贸名城,但以往城乡规划发展的粗放,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下了诸多欠账。如何还掉旧账、不添新账?天上等不来馅饼。近年来,我们围绕精美城市要求,坚持精致有序,促进精明增长,积极统筹各类空间规划,着力建设“紧凑城市”,从城建基础设施,到水气管网工程;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到美丽宜居镇村,我市仅今年就组织实施重点工程16项,总投资15.54亿元,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持续改善,形成了如开发区建山村,延陵镇九里村、柳茹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镇村,初步实现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目标。

  正视问题、壮士断腕,用绿水青山回归紧握发展源头。省委书记娄勤俭的“九个有没有”之问,把“不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行为短视”列入其中,精准切中了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突破“四唯”,不仅需体现在考核上,更应根植于干部的头脑中,必须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格局胸襟,才能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去,我们在经济发展领域的短视,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破坏。近年来,我们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以更为客观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生态环境保障的极端重要性,着眼丹阳长远发展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势推进“263”“116”专项整治,积极完成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作,先后关停并转化工企业175家。强化建设项目管理,水质重点考核断面今年全部达到优Ⅲ类及以上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同期提高9.6个百分点,各项综合指标位居镇江第一。我们坚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我市九里新村、黄连山村、草塘村、鸾集翔村、大荆村为全省提供了“样板”,得到省领导点名表扬、充分肯定。

  着眼长远、补齐短板,用公共服务提升担起民生重任。“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经济指标不是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因此,扫除一好百好的“认识盲区”,就是要推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担起责任,切实解决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痛点”“堵点”,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直以来,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始终困扰着丹阳城市的发展。为此,我们迎难而上、不等不靠,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引入公共服务领域,认真梳理我市热点区域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现状,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改革,在住宅土地出让中,按配置标准同步规划配套相关公共服务项目,推动市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住院综合楼,新增病床672张,规划实施市中医院异地新建工程,实现县级三甲医院的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为城市有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了民生与发展协调共赢。

  □ 黄春年

  (作者为丹阳市委书记)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