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锤炼优秀品质
2019-02-26 08:36:00  作者:罗一民  来源:新华日报

  声 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各种重大矛盾冲突、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政府公共治理、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和效能提升的重要方面,也成为衡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干部应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敢于、善于在危机中体现优秀的领导品质。

  应急管理首先要解决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问题。当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来临时,我们不能患得患失,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有些突发事件无法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处置,我们在进行力所能及的先期处置的同时,要迅速向上级反映全面真实的情况,敢报实情、敢讲真话,敢提符合实际的处置意见,避免让上级盲目决策。部下来请示,不能含糊其辞地说“这也可以、那也可以”“研究研究再说”“你们先看着办”,等等,必须要有明确的指示要求。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状态,在突发事件处置存有责任缺位时,我们一定要主动补位,不因为责任不明确或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就不处置。在整个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我们都要直面危机,敢于负责,敢担风险,掌握处理危机的主动权。

  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让人猝不及防,来势迅猛,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从成因来看,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眼前的利益,也有矛盾的长期积累;有经济因素,也会掺进政治等因素。从参与群体来看,有些人是盲从和跟进,有些人是恶意滋事起哄。随着事态的剧烈演变,突发事件的事件性质、影响区域、参与群体、涉及领域会逐步蔓延升级,如果不果断及时处置,引发突发事件的多种因素就会交织发酵,经济问题可能会变为政治问题,盲从跟进的参与者或许会成蓄意捣乱的主要骨干。处理突发事件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实施危机决策。对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切实负起责任,用第一手材料作出有效的反应和判断,对事件的起因、事态的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等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快速反应,果断决策。还要不断随机应变,随着事态的发展演变,根据事件的阶段性特点及时作出相应的、有效的决断处理。

  选择合适的策略,才能妥善处理突发事件。要权衡利害。当利弊得失搅在一起时,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权衡的过程是选择的过程,选择的过程也是决断的过程。权衡利害不要面面俱到、瞻前顾后,而要抓住主要的利和主要的害,趋利避害。要随机应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没有固定的章法、套路。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要缓急有序。一旦遇到突如其来、千头万绪的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先处置最急的事情,否则,可能就会控制不了局面,本来不是危机的就会变成危机,不是紧急状态的就会变成紧急状态。要周密统筹。兼顾到方方面面,除了现场一线摆兵布阵、周全应对外,周边管控、信息传递、舆情处置、后勤调度、综合指挥等,都需合理有序安排。要刚柔相济。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如果简单地采用行政手段和强制手段,而不注意教育疏导,不注意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不但不能平息事态,反而会因为方式方法上的简单粗暴,激起更大的矛盾,导致事件升级。如果一味地迁就退让,不讲法律和原则,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也不能妥善处置好事件,即使暂时处置了,也会留下后患。

  危机有时会逼出许多将“坏事变好事”的机遇来。因此,一方面要尽量处理好危机的后遗症,把危机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危机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分析,促使一些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甚至带来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变革。解决危机的能力固然重要,防范危机的能力则更为可贵。将危机防患于未然,除了把引发突发事件的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之外,还应当建立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夯实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实现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无急可应”。

  管控突发事件还要注重防范,消除短板,提高地方治理能力。社会危机、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的产生,往往与地方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紧密相连,是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不单单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领域的事情。关键是要提高执政和全面治理能力,理顺方方面面的关系,避免或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坚持一体化谋划,统筹兼顾平安创建、法治创建、文明创建,齐头并进、融为一体,实现社会管理的综合效应。坚持社会化运作,动员社会力量,动用社会资源,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民众自治的格局。坚持规范化建设,将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常态化、长效化、法制化,把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建设的轨道。坚持人本化取向,社会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致力于在管理中增强服务能力、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的组织建设,包括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的健全完善,基层干部的能力提升,政府效能、法治建设等机制建设。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到位了,政府的职能履行才能到位,社会管理才能到位。

  □ 罗一民

  (作者为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