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依托地域文化形塑文化自强与自信
2022-08-16 10:47:00  作者:张力力 张运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地域文化是个体文化理念生成的本源,也是群体文化自省建构的基础。江苏自古就是一个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的文化大省。深厚的底蕴是滋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从地域性视角把握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为形塑文化的自强与自信构筑了一条底层逻辑,也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

理清地域文化对形塑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地域文化与主体的亲缘性是文化认知与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独特的价值导向、品德习性和规范约束等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群体的人格和行为养成。地域文化是哺育个体的精神载体,这种亲缘性超越了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规约,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持久影响。个体所处的环境影响其认知与认同的形成。所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贴近实际、生活和群众的地域文化,更易在传承上建立血脉联结,在传播中激荡情感共鸣,在发展中凝聚广泛力量。

地域文化与发展的共生性是文化自强与自信的关键载体。在文化自信的建构过程中,个体与文化、文化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机制。一方面,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多元的文化形态,并形成文化的自省、自信与自觉;另一方面,人们又被文化所塑造,文化滋养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运转、演化和进步。文化不只是书本或文物中的静态遗存,也是存在于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在当下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地域文化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精神内核,具有极强的物质推动力。文化的自强与自信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载体和重要引擎。

明晰地域文化与文化自信互构的内在关系

整体性与多元性的统一是互构的理论逻辑。中国地域广袤辽阔,地形气候多样,自古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华文明是复数化合,彼此在长期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共性与特性并存、一体与多样并存的特质,并孕育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形态。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多元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作为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地域文化连接个体、群体与中华民族的逻辑起点。因此,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实现文化多元融通与民族和合共生,是确立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互构的历史逻辑。历史有文化自信的根基与渊源。文化自信生成的基本条件是悠久文明的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强盛的文化基因。地域文化蕴藏着不同人群、不同时代、禀赋各异的经验传承、智慧积淀和发展诉求。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逻辑正是各民族基于特定生产方式因时应势的汲取、拓宽、交融和完善。因此,文化自信应始终形成一种自觉,即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传承中开拓前进。

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互构的现实逻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观察分析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自信正是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进行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伟大实践的人文呈现构成了文化自信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现实逻辑。可以说,文化自信起于认知、强于认同、成于实践。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求构建新的价值理念与思想体系,最终以文化的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把握地域文化对形塑文化自信的生发机制

淬精取华凝聚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的形塑需建立在稳定、共性、强大的价值共识基础上。中华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延续,交织渗透着不同地域、民族的经验与智慧。文化自信在不同时代和地域有着差异化的精神标识,面对发展的现实诉求,需要不断地淬精取华、去伪存真,作出与时代适应的构建、生产和发展。在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化自信是一项加速建构的过程,地域文化具有天然的自发性,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要实现自发到自主的跨越,从而为文明自信提供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内核支撑。

守正出新激活文化自信的发展活性。坚定文化自信既植根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又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赓续文脉、接力创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文化底层,真切地反映出人民需求的根性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底层的文化守望,紧密结合地方建设实际,对适于协调现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主要命题、思想精华、道德基因等作出新阐释,在人间烟火的坚守中勾勒文化自信的诗和远方。

交流互鉴释放文化自信的时代张力。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在延续自身的同时都需要吐故纳新,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当前,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重塑着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单元,代表着民族底层的情感、省思与智慧,在中华文明内聚和外延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释放着强大的时代张力。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本文为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重点课题〈21ZD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