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基层社区应急处置中的韧性治理探索
2022-08-09 09:51:00  作者:张勤 周敏  来源:新华日报

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当前,韧性治理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更具自主性、适应性和变革性的可持续治理思路。按照“韧性理论”,构建韧性社区的重点在于打造网格化参与路径,保障社区资源有效整合,注重智能化韧性治理,通过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提升基层应急处置中的韧性治理能力。

技术赋能基层社区韧性治理

构建韧性社区,必须实现要素资源的有效联动,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社区系统能够在应急处置中,快速转化为一个新的动态适应系统。如南京建邺区兴隆街道上新河社区近年来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叠加赋能,积极探索具有本土化治理情境的多要素集合,就是根据辖区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等特点,通过构建“技术双赋—韧力释放”框架,实现了技术、社会、组织三者深度融合的综合韧性治理,即充分释放“技术赋能”在基层韧性治理中的科学统筹效能,深层次激活社区党建引领作用,从而有效链接内外资源,不断提升社区“平战转换”能力。

技术赋权社区疫情防控。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及相关系统,上新河社区充分发挥应急响应指挥功能,为跨层级、跨部门调用资源提供实战功能保障。特别是社区联合公安、物业等重点部门,运用门禁系统,借助人脸识别、高清实时监控等技术,有效规范和加强了小区安全防范能力,从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显著提升了群众安全感。

技术赋权及时响应,快速解决居民诉求。通过安装电梯监控、充电桩及增加车棚,不仅解决了居民电动车充电难和雨天停车的问题,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火灾的发生率。为保障居家安全,提高防火意识,社区还为辖区出租屋安装了烟感器。一旦烟雾浓度超标,烟雾报警器触发预警信息,网格员便会迅速联动专业人员,第一时间赶至现场,将风险有效控制在萌芽状态。

技术赋能管执联动,让高空抛物“无所遁形”。“高空抛物”一度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谁扔的,什么时间扔的,往往很难精准“复盘”。对此,上新河社区在实践中通过智能化加强城市治理“神经元”的感知体系,给出了更为智慧的治理方案。当摄像头识别到有人乱扔垃圾时,自动生成警示,精准将信息推送至相关单位,借助实时、多维、精准的问题发现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社区进一步提升了“一网统管”的精细治理能力。

科学应急助力韧性社区打造

发挥党建引领,凝聚共识构建韧性社区建设的“权责体系”。新时代基层社区面临风险挑战异常艰巨而突出,“守好安全底线”“解决重大问题”的压力也空前巨大。应当在应急处置链条各环节上确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纵向组织体系,强化党建引领嵌入各个层面,加快数字化技术推动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相融合,深入探索重大危机事件中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精准织细“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组团式服务”等新模式。

完善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设定韧性建设的前哨预警。做好前哨预警,早“吹哨”早反映,才能最大限度兜底安全与稳定,有效实现风险可控。在疫情防控中,很多社区由于在防控早期未能及时充分做好预案,导致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缺乏有效应对,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认真反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在探索基层社区韧性治理的实践中,基层政府务必要做好相关应急预案的编制、培训、演练、评估和修订等工作。尤其是要对社区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常态化的动态评估,以万全的准备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互联网+”韧性社区系统,实现动态监测精准防控。随着“智能社区”“社区大数据”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广泛应用,如“健康码”“智能化疫情地图”“社区防疫智能平台”等快速推进,将韧性元素融入社区数字化改造中已成为现实之趋和必然之选。由此也提醒我们,一要全面提升社区治理主体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二要注重在社区应急治理中不断强化新技术新手段。要加快推进学习型组织在基层社区应对突发问题治理中的实践,尤其是数据管理能力。要依托“城市大脑”技术平台,增强数字城市对智慧社区的数字赋能,实现“城市—社区—市场”精准防控数字共享,完善“平战”联动的社区应急精准治理方案。

增强应急物资保障,推进韧性社区建设。一要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救援站的建设,配置相应的应急处置装备,畅通灾后救援“最后一公里”。二要做好应急救援的物资保障,在做好基层政府物资储备的基础上,加强社区应急救援的物资储备,建设功能完善的应急救援储备库。发挥市场机制,完善社会储备。引导单位、动员家庭、居民有备无患地储备适当的应急物资。三要以摸清底数的严谨态度,科学绘制社区安全发展“一张图”,全面掌握社区应急处置的“安全线”。

建立应急协同机制,构建人人参与的共同体。基层处于条块管理的交汇点上,社区承担了条线下沉与属地所有的多重管理事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不仅指主体的多元性,既要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也要有非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还指主体的参与范围要广,参与的程度要深、发挥作用要实。其中,“有责”既是一种自觉意识,也是一种能力体现,更是一种品格精神。“尽责”就是把责任意识转化到行动之中,尽全力做出,竭力做到最好。通过有责到尽责,在全社会形成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协调处置。要构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企业、社区物业、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居民等组成的社区应急治理的共同体,进而形成多元主体联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功能耦合、反应迅速的协调联动机制。

(作者分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南京行为科学学会会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研究所研究人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