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一体化推进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08-02 14:25:00  作者:李洁  来源:新华日报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初见成效。2022年1月3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此,江苏迅速行动,于3月24日召开省大运河文化带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前列,为传承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贡献江苏智慧力量。

一体化推进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既有必然性也有可行性。从文化空间一体性来看,长江自西向东贯穿江苏8个城市,大运河自南向北流经江苏8个城市,一江一河作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在江苏流经诸多交叠的文化区域,包蕴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从地方建设管理的集约性来看,长江流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5座城市,同时也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功能分区内。一江一河部分历史文化遗迹在同一城市地点接近,一体化建设规划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问题,也可以提升运管效能,优化公园功能布局,解决管控保护和文旅融合可能的矛盾。从消费者偏好来看,有鉴于游览成本和消费边际效应递减原理,游客在同一城市不会重复游览文化类型近似的文旅产品。在扬州和镇江等地,如能一体化设计游览线路和文旅体验内容,既可高效满足消费者的文旅需求,也可提升其游览便利性。

一体化推进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需要把握好空间和功能两个方面的定位。在空间格局上构建长江与大运河纵横支撑下的“水韵江苏”文旅融合空间。呈现两条纵横交织的水道不同的文化特色,凸显长江江苏段“江山秀美、大气人文”以及大运河江苏段“水乡韵秀,苏韵江南”的文化空间定位,形成互补的文化展示空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应确保在每个流经城市打造一个核心景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重点打造可观可体验的特色游览线路。在镇江、扬州、无锡、苏州、常州地区的文化公园应展现江河交汇的文化属性,建设江河交汇地标。在功能定位上强调国家文化公园以民族国家身份标识为核心的多元功能价值属性。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通过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合作交流等工作生动呈现两条水道的深厚文化价值,实现受众对长江和大运河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内化。同时还需要发挥休憩、教育、自然保育等多元公益性价值,在运管中处理好公园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体化推进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亟待实施四个方面的关键对策。一是建立一体化建管机构。设立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公组,承上启下开展建设,统筹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管工作,指导相关单位落实具体责任。各相关设区市设立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办公室,负责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由市级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完善力量、通力合作、压实责任,全力推进本地区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管工作。二是健全一体化管理制度。创新府际协作治理,构建跨层级、跨部门的政府间沟通协调联席会制度,统筹文旅、生态、水利等多部门合作的重大建设项目,由主体负责部门协调定期召开多部门联席会。对长江与大运河各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经典景区落实差异化保护展示要求,依据长江与大运河生态和遗产资源特性落实分段管理责任,统筹编制保护利用条例。针对长江与大运河完整历史河段和关联区域专设跨区域保护条例,出台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办法。三是设计一体化运营方案。管控保护区承担科学研究、生态修复、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多种功能,推动长江与大运河文物保护、生态修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长江和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数据库,细化并公布长江遗产和关联资源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遗产周边风貌保护管控清单,清理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设项目。江河交汇文旅融合区应承担游客休憩、康养、文旅消费等多种功能,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文旅项目,规划发展江河交汇文创产业。传统利用区延续传统文化空间,建设长江与大运河宜居家园,修复与长江、大运河紧密联系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并适度文旅开发。四是完善一体化配套政策。保障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财政资金,优先支持江河交汇城市主体功能区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扩建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为长江与大运河文旅发展基金。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支持地方政府发行符合条件的国家文化公园专项债券。统筹考虑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发展的国土空间需求,保障一体化公园项目用地需求,形成集约高效的空间规划体系,探索空间规划创新。

(作者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协作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22GLB021〉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