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微时代”大学生 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
2022-01-11 09:41:00  作者:周晓东  来源:新华日报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决定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带有更多的时代特点,尤其是随着以微信、微博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的互联网推动的“微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方式更加多元化,与时俱进做好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增强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微时代”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且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美国学者维斯伯1972年在《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中第一次提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他指出亲社会行为有一个最核心的基本目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存在两个理论可以解释亲社会行为的机制,一是模仿理论,另一种动机改变理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性和社交性等基本特征,通过一些亲社会行为来获取他人的认可,而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在学校中通常都是被认可的,积极评价强化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认知体系,促使大学生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呈现的特征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行。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学生最多,占比达21%。以微博、微信、QQ为代表的“微传播”已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宣泄情绪、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与人格心理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呈现新的特征,一是亲社会行为的社交情境性,他们所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多是发生在这些“微传播”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二是亲社会行为结果的互惠性;三是亲社会行为的群体制约性,即大学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都是为大学生这个群体所认同的,并且有很强的群体舆论制约作用。

培育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内在要求

“微时代”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立足于“微时代”的现实基础,也就是说,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常发生在具体的社会情景之中,是个体自我过程和环境支持交互作用的结果。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自然需要在“微时代”背景中逐渐培育。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可以使其快速习得各类社会行为规则,适应社会的步伐,更好地生存,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进步的方向一致,保证社会有序、高效运转,具有服务他人与提升自我的双重作用。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会对自我价值观产生动态变化影响,研究显示,个体亲社会行为越多,其会体验更多的幸福和自我价值感,拥有清晰、明确的意义和目标。马克思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经验证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路径

要有效促进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必须积极创新和完善教育手段。

完善教育体系,增进大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思想基础。创新教育手段,构建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引导机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是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做好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政治社会化是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能力的基础,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体系,在“微时代”保持自身思想的时代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的需要与时代发展要求结合起来,从理论的高度讲清楚亲社会行为的内容和本质,并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亲社会行为激励机制。

增强网络素养,提升大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识。“微时代”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身素养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要加强网络标准化相关政策的宣传,要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动机与行为的必要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资源,选择网络信息,创造网络信息,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促进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学会利用互联网作为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增进亲社会行为。

丰富校园生活,强化大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价值认同。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认同。亲社会行为的本质是基于利他行为向社会规范、个人品质和人际交往等方向扩展的社会行动集合体。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亲社会行为理论,大学生认同一项活动的价值,会将其整合到自我意识中并指导自我的行为。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大学拥有丰富的校园活动,参与校园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据相关调查,经常参加校园活动的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思想道德水平良好,能够自觉为他人树立榜样,他们是亲社会行为重要而有力的实施者。大学生的社会发展是以早期社会发展为基础的,通过高等学校的系统学习和不断接触各种社会实践的结合,他们可以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的双重途径,他们可以整合所学,接受社会所尊重的政治信仰、思想体系、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发展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他们应该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去解决问题,成功地发挥社会所期待的作用,对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有清晰的判断,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发展价值。

(作者为常州大学副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