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
2019-10-15 09:15:00  来源:新华日报

  成果要报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即展示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其中,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是指大运河数千年历史中在推动南北融合、东西交汇、中外交流过程中逐步凝练、升华形成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具体来说,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具有以下五个内涵维度。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精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在大运河沿线创造出的水工智慧工程中比比皆是。如即将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的大运河扬州三湾段,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由于过去扬州地势北高南低,不能蓄水,三湾地带又地处下游,水流下泄湍急,致使舟船路过此地风险极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古时的扬州工匠想到了“三湾抵一坝”的办法。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扬州知府郭光复率民工自南门二里桥的河口起,往西开挖新河,再折而南,复转弯向东,从姚家沟接原来的河道,形成曲折的“三湾”,放水通航后,船只果然不再遇到险阻,成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工程。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中国大运河至今已存续2500多年,是世界上少有的仍在使用并不断建设的活态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代代的运河人从没有停下开凿、疏浚、修缮、治理的脚步。正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干,才创造了2500多岁的中国大运河至今仍在使用的人间奇迹。这种与运河水共流淌的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在今天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大运河在联合申遗过程中,前后历经10年左右的时间,运河沿线的数十个城市心手相牵、求同存异、坚持不懈,国家文物局的两任局长、联合申遗办的两任主任也一直靠前指挥、全程参与,克服了重重困难,得以在2014年6月梦圆多哈。

  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在2500多年大运河治理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为运河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杰出人物。他们当中既有道出“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心系天下的帝王,也有陈瑄、宋礼等爱民如子、为河道治理呕心沥血的官员,还有郭守敬、白英等运河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沿运河居住生活的普通百姓。2005年,郑孝燮(91岁)、罗哲文(82岁)、朱炳仁(61岁)等三位致力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不顾年老体弱,调研考察中国大运河,向沿运河18个城市市长发出“抢救大运河”的联名呼吁,并在2006年初联合5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大运河保护的提案,直接推动了中国大运河的申遗。

  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中国大运河作为古代超大型交通水利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再到维护管理,无不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创新创造精神,也涌现出许多治水名人。例如,明朝初年白英、宋礼设计兴建的戴村坝和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其科学价值和技术水平相当高,创造了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影响极其深远。在制度创新方面,漕运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一项重要的国策,共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稳定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19世纪末江南运河沿线的商业城市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求新求变,产生了民族工商业的萌芽。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隋唐大运河贯通了中国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再看今朝,作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运河沿线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排头兵,是与它们长期秉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理念分不开的。例如,改革开放41年来,苏州先后创造出“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等三大法宝。现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的设立又为其插上高水平开放腾飞的新翅膀。可以说,苏州正是靠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作指引,才能时刻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走在江苏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

  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不但需要去挖掘,更需要去传承、去弘扬。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运河历史凝练的精神文化,让曾经焕发历史辉煌的运河精神文化彰显出新时代的价值和动力。

  姚冠新 黄杰

  (作者分别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院长、扬州大学党委书记,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