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充分认识中美贸易战的政治性
2019-09-10 09:19:00  来源:新华日报

  

  从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至今,中美就贸易争端问题举行了多轮谈判。谈判达成了一些共识,但离真正解决问题仍有很大距离。中美贸易摩擦之所以久拖难决,与美国希望利用贸易问题对华施压,力图谋取最大政治利益有关。换句话说,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的根本原因是忌惮中国崛起后挑战其世界霸权地位,是从政治角度考虑中美经贸关系。

  首先,遏制中国全面崛起。特朗普的执政理念是所谓“美国优先”和“美国再度强大”。前者导致美国政府不管是对内的税收改革还是对外的贸易、移民、气候等问题的相关政策,必须以美国是否获利为出发点。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作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的中国被认为严重违背了所谓的“美国优先”原则,成为特朗普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首要打击对象。而“让美国再度伟大”的原则引发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经济总量快速接近美国的强烈担忧。可以预见,只要美国认为没有遏制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对华贸易挑衅行动就不会收手。

  其次,间接打击俄、委、伊、朝等战略竞争对手。当前美国最主要的地缘战略竞争对手除中国外,还有俄罗斯、委内瑞拉、朝鲜、伊朗等国。美国认为,俄罗斯在全球层面挑战美国霸权并引发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危机,委内瑞拉在美国后院挑战美国的价值观,伊朗在中东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而朝鲜发展核武器危及美国盟友(日本和韩国)安全和挑战美国核心利益。中国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有着紧密的能源贸易关系,对朝鲜面临的困难经济形势施以援手,让美国深感不快,试图利用贸易战挤压中国的外汇储备,间接打压上述几国。

  再次,阻击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升影响力。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资金提供国,但这些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时往往附加苛刻的条件,导致受援国陷入更深的危机。与之相比,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美国认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挑战了西方“民主输出”战略,提升了中国模式的吸引力。美国战略界认为,通过贸易战消耗中国外汇储备可以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是削弱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最佳策略。

  最后,打压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自1979年中美建交至2011年,中国从美国取得的贸易顺差大部分转化为持有美国国债,形成互补的“商品—分工”关系。2011年后,中国实施资产管理多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美互补性的“商品—分工”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同时,中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中美在工业4.0领域极有可能形成激烈的直接竞争关系。另外,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增加了外商投资中国的风险,一批跨国公司从中国撤资,而部分有意向投资中国的公司也将投资目标国转向其他地区。美国认为,中国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良好,国民吃苦耐劳,在发展实业方面具有天然禀赋。如果中国牢固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金融也必将国际化,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将会崩溃,从而动摇其全球霸权地位。美国贸易战意在迫使外商从华撤资或减少对华投资。

  总而言之,美国打着中美贸易失衡的幌子,诬指中国政府奉行所谓新重商主义政策,对华发动贸易战,其所作所为表面上是出于经济目的,但其真正的关注点是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从这一点看,只要美国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可能挑战它的霸权,它就不会停止在贸易方面给中国制造麻烦,换句话说,中美贸易摩擦不大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另外,认识到中美贸易战的政治性,也为解决争端提供了一个视角和思路,即在政治上寻找共识,增加互信,真正构建起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崔建树

  (作者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