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智库出品 > 正文
整体协调推进江南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9-11-19 09:49:00  来源:新华日报

  江南运河北起江苏镇江,绕太湖东岸经常州、无锡、苏州,南至浙江杭州,贯穿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三大河湖水系,是大运河开挖较早、文化遗存较多、航道运输量较大的一段,理应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样板区和示范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将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要求,作为全线通航的河段,江南运河文化带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保护运河遗产。江南运河遗存众多,要在遗产保护上坚守保护规划红线,将江南运河段的5段河道和14个世界遗产点保护好。设置好保护标识和保护界桩,注意档案建设和信息保存,注意环境整治,包括历史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整治、污染防治,加强遗产监测管理,从技术手段上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同时保护好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凸显运河生态。江南运河是一个巨大的生态调节系统,要在运河沿线全面开展断污工程,关停一批沿线的工业企业,禁止周边工厂的工业污水、渔民生活污水、周围居民生活污水进入大运河。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运河两岸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提升水运功能。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要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进行江南运河的现代化改造,建设现代化的装卸码头,采用先进的导航设备,实施自动化管理,提高江南运河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大运河。

  拓展景观效益。建立更为系统和宏观的规划与管理,形成完整的网络化旅游线路,并进行全新的设计包装和创意衔接。将景观欣赏、水工设施体验、地方文化品鉴、美食品尝、游戏等内容创意化整合,带动运河沿线相关景点的旅游。政府要制定政策、强化监管,把大运河旅游产品变成一个富有投资价值的平台,广泛吸引民资参与投资和开发。

  传承运河文化。要对江南运河及沿线城市文化的价值与精神内涵作深度梳理与挖掘,形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作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建设一批运河旅游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发掘研究,让大运河遗产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唤醒沿线民众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继承弘扬运河文化。

  推进文化强市。江南运河段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利用,利用大运河的交通动脉和文化廊道的功能,深入挖掘,充分整合运河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在江南运河沿线构建一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通过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推动运河经济的发展,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同时又通过运河经济的大发展,推进运河文化的大繁荣,实现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

  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三个带”: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作为大运河重要一段的江南运河段要从顶层设计和具体操作两个层面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整合沿线各地运河文化资源,整体实现江南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高起点规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注重区域合作。大运河是因为漕运而形成的共有文化长廊,要作“带状”去思考,无论保护和利用都作为一个整体。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让大家共同发力。江南运河7个城市要形成区域合作、城市间合作,互联互通,借鉴支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注重部门协调。江南运河遗产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容易形成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相互竞争的格局,在规划之初就要形成协同发展、跨专业领域合作的态势,从而构建不同功能的运河文化廊道或文化产业园区,避免同质化竞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作为活态遗产,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遗产管理与水利航运管理的关系、文化功能与航运功能的关系、统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协调联动推进。推动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共同协作的机制,聚合江南运河沿线的文化元素,在江南运河沿线城市共建运河文化圈,从而形成一个推动运河文化、主题文化、创意产业的长效机制,联手挖掘运河文化价值。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的作用,推动江南运河沿线城市建立文化旅游发展的联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和分工体系。探索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目前苏北运河沿线组建了统一的苏北运河管理局。建议有关部门推动江南运河实施全段的统一管理,至少江苏段的统一管理。进行流域性立法。江南运河作为一条流域性的河流,其保护管理要有法可依。进行统一的流域性立法,使江南运河的保护管理有法可依。

  联手挖掘整理运河文化,建立“运河学”。目前江南运河沿线地区对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还停留在不同的城市研究各自的运河文化阶段,缺少将中国大运河或江南运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机制,有关部门要整合江南运河沿线城市的研究成果,联手挖掘江南运河文化价值。作为高校力量较强的江南运河沿线城市,要在推进“运河学”的建立上做先行者。建议江苏与浙江有关部门要牵头,形成合力。不能让各个城市单打独斗,自说自话。要将运河非遗与物质遗产深度融合,如评弹、昆曲、苏绣进园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苏州评话、越剧上游船。用运河边成长起来的文学艺术形式去创作新的运河文学艺术,如用昆曲、越剧、锡剧编演运河大戏。

  聚合发展力量,打造江南运河城市群。目前,江南运河沿线在大运河文化产业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未形成协同发展态势。我国对外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对内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都是一个统的概念,聚合的作用,将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资源统一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去推进。江南运河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长廊,一个世界级的遗产廊道,建设一个整合沿线城市的江南运河文化带、经济带、城市带具备充足的条件。要通过沿线城市的文化立市,整合运河文化资源,形成高品位、高效益的文化型城市群。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运河沿线重要的都市圈,通过江南运河还可以串连起浙江段杭嘉湖地区的城市群,建成包含7个城市的江南运河城市群。要发挥江南运河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通过文化立群,全面梳理沿线城市文脉,整合多样的文化资源,培育积极协作的城市群文化机制,推动沿线城市合作推出一些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规划一批跨地区的运河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批跨地区的运河旅游项目和品牌,联合发展运河文化产业,从而振兴运河文化,发展运河经济,联合打造江南运河城市群。

  (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姜师立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