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坚持“两个结合”,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2023-05-30 15:43:00  作者:杨芳  来源:新华日报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带领中国人民勇立潮头,成功应对化解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强烈的文化自信是其中不可或缺而又极端重要的原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不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聚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与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所积淀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丰厚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不只局限于一域一族,而是深植于中国人精神血脉中,随着代际更迭,以文化基因的形式不断得以传承与发展。它不仅足以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而且在整个东方乃至世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崇高地位;它不只兴盛于一时一世,而是能够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从而使中国成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口中“古而又新”的国家。

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为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力,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扎根于人的生命深处,与人的生命发生真实紧密的联系。优秀传统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是中国人求同存异、和合共生的为人之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协和万邦、睦邻友好是中国人绵亘至今的处世哲学。这些赋予了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无穷智慧,经受了一代代人生产生活的检验,又不断扬弃并融入人们新的生命生活体验,持续而有力地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和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支撑和强大底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结合”中的“第一个结合”有利于彰显中国特色、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而“第二个结合”则为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百年前,中国积贫积弱,不仅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更面临着文化入侵、文明衰弱的重大挑战。从那时起,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运动风起云涌。十月革命以后,中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强大思想武器,更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科学判断、科学指南和全新的斗争方式。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不断推进,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注入民族血液,成为中华文化谱系中最新鲜而又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中华文化传承绵延不绝,文化创造高潮迭起,在守正创新中不断重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坚定“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形成全民族全社会最广泛、最普遍、最基本的价值认同,坚定持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的信心信念。近年来,《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经典的译本热销海外,云端博物馆蓬勃发展,《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热播,汉服、书画、诗词等中华文化要素持续升温,“青绿腰”等国风潮走红网络,传统美食博主李子柒系列短视频圈粉海内外等无不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正在逐步复苏。

“两个结合”双向互动,激活传统文化潜力并夯实文化自信根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并促进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潜力,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光大。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使其成长为“活”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和丰富。因此,“两个结合”在双向互动、双向赋能过程中,更好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前,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要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复杂,但是优秀传统文化所积累的丰富的治国经验,诸如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等,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化解全球性问题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引领意义。

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时,借助成语“实事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高度概括,自此,实事求是逐渐成为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借助《诗经·大雅》中“小康”一词,邓小平同志形象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进而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方面继承了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所以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超越时空地域永恒价值的部分,把一些独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同时,不断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促进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文化自信之基,提振民族复兴精气神。

今天的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文化也日益走向世界。找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受力点、契合点,才能够真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够真正筑牢中国共产党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根基,才能够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真正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成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