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公民道德信仰养成
2023-05-09 10:00:00  作者:徐梓彦  来源:新华日报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以制度的力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公民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如何在深刻理解公民道德信仰生成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借助外在的制度保障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公民道德信仰养成的重要课题。

公民道德信仰养成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促进公民道德信仰养成,必须健全制度建设,深化体制机制保证。加强公民道德信仰养成的体制机制建设,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为公民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具有刚性约束力和常态化保证的制度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探索与建设中,公民道德信仰生成的体制机制已逐渐成熟并相对完善化,已能够为公民道德信仰的养成提供制度保障,这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根本原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制度不确保,道德难建设。以制度建构推进公民道德信仰建设,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要建机制、明责任,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公民道德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公民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准则是个体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三层基本社会关系的客观反映。公民道德准则对其它道德建设起引领作用。要强化制度保障,在充分继承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和完善反映我国经济基础、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公民道德体系,不断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效果。

道德奖惩机制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是推进公民道德信仰生成的重要保障。公民道德信仰养成有其内在规律,道德信仰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在奖惩机制推动下而实现的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从动态看,公民道德信仰是公民主体对道德理想的自由追求和道德规范的自觉践行。道德本质上是社会利益的观念反映,代表的是社会整体或阶级的根本利益,对个体而言,它首先是以外在的义务这一他律形式存在着,社会通过赏善罚恶机制使个体深切体验到为善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而为恶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赏是激励,是对德行和德性的直接价值肯定;罚是对不道德言行的直接否定。赏善的推动力和罚恶的牵引力共同作用,成为外在社会道德义务得以内化的根本动力。

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探索推动社会道德义务内化的机制,通过社会赏罚的内引外牵,让公民深切体验到善与得、恶与失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因此而择善弃恶,促进外在道德义务的内化。要推动社会道德奖善惩恶机制建设。这一机制是对社会奉献回报机制的有效补充。在面对不正当竞争时,打击惩处不当得利或违法得利,本身就是对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直接价值肯定。对于公职人员权力寻租、贪污腐败等行为严肃惩处,也是对廉政为民、社会公正的直接价值认可。

推进公民道德信仰养成的体制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建构直接的道德赏罚体制机制外,还需要从宏观与中观上建构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尊重劳动、满足劳动者应得的权益,既是社会公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更是培育公民道德信仰的制度基础。如果缺乏基本的社会公正,公民就会对社会产生怨恨心理,社会道德要求就会被视为是对弱者虚幻的精神安慰甚至是欺骗。

探寻道德与人性完善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建构公民道德信仰养成的内生机制。所谓内生机制,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有利于道德信仰生成的诸多因素。道德认知是道德信仰生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道德认知不只是对“道德是什么”的了解把握,也不能只是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是对个人与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为什么要提倡和坚守某种道德”背后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是对道德于自身安身立命价值的坚信不移。在历史与现实中,很多人之所以恪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虽然处境艰难却依然坚守道德底线和拥有崇高的道德境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道德及其价值有着正确而深切的认知与体验。

人所特有的道德需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原因,如果主体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够为道德信仰的生成提供内驱力。需要乃人之本性,人的需要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的。需要的丰富和多样,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根本区别。人拥有道德的属性,获得了社会与他人的道德认可,才能使人深切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与幸福。人的道德化的实现是人获得社会性本质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维度与向度,是人格的结构性要素中的灵魂,是人的尊严之所在。道德是人作为人的根本。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有作为和幸福的人,不能不需要道德。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