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在“两个结合”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2021-11-02 13:34:00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是代表全党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和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的政治宣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深厚根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理论跃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科学态度

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毛泽东同志在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号召全党要多学些中国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一重要研判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走向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在“批判性吸收、扬弃性继承”这一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凝练出完整的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指导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光辉胜利。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小康社会”“一国两制”等都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深厚文化滋养。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概括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强调其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政通人和”“协和万邦”等思想,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继承了我们党以往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制定的科学方针,又强调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对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作用,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内在包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取得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经过比较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才明确了面向未来的正确方向,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构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又引导时代前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创造力是中国共产党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如何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正是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才开始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至夺取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光辉历程;正是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正是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亲历新时代中国百尺竿头、日新月异的局面,开启了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复兴”的大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一直面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问题。100年来的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硕的理论成果。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他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这里的“民族形式”必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吸收养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在直面中国实际中创立与发展的,其中传统文化向度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线索,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生成、发展的母体文化土壤。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本土问题中获得理论创新与理论发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不仅坚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而且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其鲜明的理论特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共生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特别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国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征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科学性、先进性在于它吸收了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事实证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既是中华文化转型的产物,又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承发展的科学指南,由于植根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为我们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资源,必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的理论创新热情。

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价值融通的内在机理,比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哲学精髓的融会、共产主义与儒家“小康”“大同”思想的契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先贤思想的贯通等,这种契合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良性互动。新的征程上,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取得新的发展,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实践的各领域、各层面,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持续点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版图,在实践中传承文化、在历史进步中推动文化进步,持续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增添新的动力。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新起点上,背倚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养分,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使命初心,扎根伟大实践的丰沃土壤,聚合十四亿人民的磅礴之力,从雄关漫道步入人间正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执笔人:尤文梦 王永贵)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