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
2018-07-17 10:06:00  作者:陈立民  来源:新华日报

  记者: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却在今天仍彰显出强大的理论魅力,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奥秘何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源于时代又超越时代”的真理性?

  袁久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形成跨越时空的伟大的真理性力量,其秘诀与关键在于它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了自然、思维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科学之为科学,不是因为找到了永不过时的“绝对”精准的知识,达到了真理的“顶点”,而更在于内在的永不停息的对真理的无穷追求,在于把真理理解为“过程”,理解为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始终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始终立足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如此,马克思主义才历久弥新,始终占据人类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其自身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深刻改变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中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记者: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真理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袁久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许多原创性贡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很多富有时代性的理论建构;在政治经济学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科学社会主义上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新纲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契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为实现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它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创新,在开放中发展完善,书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篇章。

  记者:理论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前走,今天我们一定会碰到很多马克思在170多年前没有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实践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袁久红:一方面,必须明确要“坚持什么、继承什么”。尽管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已经170多年,但其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仍然是正确的,没有过时。另一方面,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立足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因而要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佳方式就是发展它,运用它的科学方法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将它与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使其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变革、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应时代诉求、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源泉。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做到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

  记者: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在新时代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袁久红: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不足,文本深度耕犁不够,后继高端人才匮乏,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引介多析论少等。总体来说,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水平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尚不能为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具体学科发展”的目标提供充分有力的支撑。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就必须正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这些不足,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不断开拓:一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九个方面”作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不断深化这“九个方面”的相关研究;二是要重点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研究;三是加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跟踪评析,为中国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和经验启示;四是要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一些重大实践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