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名家文萃 > 正文
新年迎来“新”一串
2018-01-03 09:25:00  作者:叶小文  来源:新华日报

  岁末年初,辞旧迎新,新年迎来“新”一串。看“新时代”,说“新世态”,析“新矛盾”,有“新期盼”。

  看“新时代”

  回眸2017,最为显赫的就是党的十九大给中国、给世界带来一个“新”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着手解决“新矛盾”,大家充满“新期待”。

  “新时代”,使我们想起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的庄严宣告。新时代,使我们想起邓小平带来“春天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面貌焕然一新,充满勃勃生机。九死一生、柳暗花明、凤凰涅槃、幡然出新,才叫“新时代”。那么,凭什么说今天又进入“新时代”?

  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就不难作如是观。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越来越近,距离已可以丈量。可是,正因为越来越近,再往下,每一步都是惊险一跳,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

  历史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功亏一篑、积重难返的教训不少。百年之前美国和阿根廷的人均GDP都在4000美元左右,现在的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此所谓“拉美陷阱”。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一句话,步子容易迈错,机遇容易丢失!

  此外,还有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即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地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中国,要跨过“拉美陷阱”,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要完成惊险的一跳,彻底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飞跃,算不算进入了又一番不进则退、不兴即亡、凤凰涅槃、幡然出新的“新时代”?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从三个角度作了权威阐述:从中华民族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社会主义角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我们的贡献;从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回眸2017,最重要的就是十九大宣布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时代一新,万象更新。思想要有新指导,战略展开新布局,焦点对准新矛盾,善于应对新挑战,大家勇于新担当,工作迈出新步伐,事业出现新进展,生活充满新期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新世态”

  中国进入“新时代”,世界也现“新世态”。

  看世界,要关注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怎么了?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就一份反对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议案进行表决,美国又罕见地向180多个国家发出信件,说美国将记住投票支持议案的国家;尤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美国对“全球化”也要对着干……

  看世界,也要关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何样?当此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凸显、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之际,中国经济却一直稳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于是众皆瞩目,进入发展新阶段的中国将如何对外开放,如何走向世界?不少人担忧,“修昔底德陷阱”摆在眼前,这个陷阱好凶险!

  的确,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大都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而且,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生态危机频频出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世界态势的一个基本图景。

  但是,现在世界却在呈现不同的新态势、新图景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这种局势,人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人们为了争权夺利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这很可能带来灾难性危机。另一种是,人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他呼吁,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世界新态势,不可不察。两个大国,“中国梦”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美国梦”是让美国重新强大。审时度势,何去何从?中国在力推“一带一路”,促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孰高孰低?高下立见。

  今天世界各国看好“一带一路”,不仅因为这条新路有互利共赢的经济愿景,还因为这条新路有互利共赢的信心保障。因为这一开放途径和模式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要避免重蹈近代西方列强开放的老路,破解“国强必霸”“赢者通吃”的逻辑,走出新兴国家与守成国家必有一争、甚至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强起来的中国,“愿同各国人民一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为促进世界和平、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因为,中国的文化基因,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析 “新矛盾”

  岁末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变”的一段论述引人深思:“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辞旧迎新之际,理解好“新”、进而把握好“变”,至关重要。

  种种深刻变化,首要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这个重大政治论断,为科学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科学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新部署、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

  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曾几何时,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物资常短缺,到处供不应求、捉襟见肘,“一穷二白”挥之难去。现在,大家普遍感到生活好了,但同时情况变了,要求高了,不满也多了。很多问题不在于“不足”,而在于“不精”和“不均”。曾经全民“大炼钢铁”,到处挂着“为实现年产800万吨钢的宏伟目标奋斗”的大标语。今天呢?不显山不露水,2015年我国的钢产量就已基本达到“800万吨钢”的100倍,但精钢却还需大量进口。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水涨船高,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新矛盾凸显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当前突出的问题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差距依然较大;既有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也有传统或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既存在产能过剩,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这些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的发展,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推动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破解新矛盾,需要新动力。十九大报告斩钉截铁地宣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做到?顶层设计很清楚,就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如何落实?就是进一步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必须在40年伟大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活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不断注入动力,又能持续不断;继续深化改革,保障发展不停;继续走向世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新矛盾显出新问题,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新要求需要新动力,新动力来自改革迈出新步伐。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展开新战略、实施新部署、干出新气象。这个“迎新”,你准备好了吗?

  有“新期盼”

  我在共和国怀抱里长大,比共和国的年龄小一岁。

  当过农民。在中国,人多不过农民、艰难不过农民。当过农民,了解了中国最基层的情况,才明白农民一分钱掰两半、一滴汗摔八瓣的艰辛,才炼就了咬着牙扛、豁出命干的坚韧。正是得益于那番磨砺,才能时时随遇而安,事事尽心尽力,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都好好干。

  嗜好读书。上一年大学,就考上研究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说,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强,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也要恢复。但社会学已停顿30年,后继乏人。于是由费孝通主持,把世界几位著名的社会学教授请到北京,每省选一名学员,集中培训。我是贵州的人选。经过40天高密度填鸭式培训、如饥似渴地吸纳汲取,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决心对中国社会学的历程、为什么要复兴社会学进行理论反思,写了长篇论文投给《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半年过去,音讯全无。看着我老往传达室跑、翘首以盼的样子,同事们忍俊不禁:“你还想在那里登文章?”一年后,文章发表在1982年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题为《社会学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及其内在矛盾》。哎呀,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情,有点像“范进中举”。两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出7篇青年优秀论文,此篇忝列其中。

  喜欢弄笔。我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十四余年,尽管成天忙于事务,还是笔耕不辍,“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写过若干文章,出了十几本书。有好友替我这个“好写好讲”、心直口快、有那么一点让人感到不够沉稳的“多动症”担心:“当了官还写,图个啥?”其实,学以致用,急用先学,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当官”干工作,大有助益。白天走干讲,白天光阴似金,最宜多走多干多讲。晚上读写想,夜晚沉寂幽静,更适勤读勤写勤想。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

  热爱音乐。年轻时也当过文艺兵(电影《芳华》里的那种),后来几十年无缘碰琴弦,61岁才开始重拾旧艺。现任“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团长兼大提琴首席,率乐团到近百所高校,演绎“音乐点亮人生”。在杭州、宁波、厦门等地举办了“大提琴浪漫之夜”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成都和深圳图书馆举办音乐讲座。我体会到,音乐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学习更有实效,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

  当然是忙。但忙得充实和快乐。享受工作,一心一意,忙并快乐着;享受生活,一茶一书,闲并快乐着;享受天伦,一生一爱,爱并快乐着;享受音乐,一琴一韵,唱并快乐着。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在共和国怀抱里磨炼、成长的一员,个人的那点欢乐,归根到底,当然是来自共和国伟业蓬勃发展、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大欢乐。如此,就如青年马克思说过的,“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举国上下都在“携手新时代,贯彻新理念,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29日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说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在这艘巨轮上,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掌舵领航,有中国改革发展的浩荡东风,有全国各族人民扬帆划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一定能够抵达光辉的彼岸!”

  这艘巨轮上聚合的磅礴之力中,也有一份我的力。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是我的梦。“抵达光辉的彼岸”,是共和国中的每一员、当然也包括我的新期盼。

  (作者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