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前沿 > 最新推荐 > 正文
为“高空作业”的专注点赞
2019-10-15 09:36:00  来源:新华日报

  国庆长假结束,朋友圈一张照片刷屏:在某个长途航班上,几乎所有的学龄儿童都在奋笔疾书狂补作业,令同行的乘客“大为感动”。

  为“高空作业”的专注点赞

  国庆假期尾声、飞机上、写作业……几个关键词连接起来的“剧情”必定是开学前的补作业大戏。有网友笑称“真成高空作业了”,还有的批评“作业安排不合理、拖延症”。无论是戏谑还是反思,都是希望孩子能合理地安排时间,享受假期的愉快,而不是被动地补作业。但是,面对作业,能够认认真真、不受外界干扰地投入精力完成,这种学习状态和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点赞。

  像拍摄照片的乘客胡女士“大受感动”一样,如果我们在外出旅行的过程中看到有孩子在写作业,第一反应也多是感动和欣慰。一方面,流动空间并不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场所,嘈杂和晃动是避免不了的,在如此环境下,还能沉下心来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值得肯定;另一方面,从假期状态到学习状态的切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令一些上班族恐惧的节后综合症,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而回看照片中这些写作业的孩子,哪怕周围有大人在玩手机,对他们也没有造成影响。这种投入状态、认真态度难道不值得点赞吗?

  无论是飞机、高铁,还是商场、游乐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世界变大了,脚步能够触及的地方变多了,书本之外的收获与见识也变丰富了。做作业,这一“久经不衰”的热门话题,从几十年前坐在牛背上、蹲在马扎前、趴在煤油灯下,到现代化生活带来的空间改变,内容上还是满满当当奋笔疾书的“奋斗”情形,只是场景在不断切换。这样看来,在飞机上进行“高空作业”,反倒不是“看起来太夸张”,而是社会发展带来生活方式变化的映射,是孩子们日常学习的一个小小截面。

  当然,我们更期待孩子能够在作业已完成的情形下,尽情享受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的美好,我们期望,在家校的共同合理安排下,“高空作业”“轨道作业”会越来越少。

  魏晓敏

  高空“作业”,并不“励志”

  对孩子们“高空作业”善意的鼓励当然无可厚非,但一味拔高溢美则略显夸张。

  道理非常简单,做作业本来就是学生的分内之事,无论在飞机上做作业,还是在家里做作业,本质都是一样的。况且,这些孩子为什么要在飞机上做作业呢?与其说是出于对时间的珍惜、对学习的热爱,不如说是因为自己平时拖拉,家长又缺乏督促,拖无可拖之时只能实施“高空作业”。倒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学习,放假就痛痛快快玩耍。再者,虽然飞机飞行很稳,也有灯光设备和伸缩桌板,但旅途中难免疲倦劳顿,逼仄的空间也不利于肢体伸展,学习环境显然不够理想。简而言之,在飞机上做作业,不值得也不应该被大加褒扬。

  看到这一景象,让人不由联想到前段时间,南京一儿童医院在输液室旁开设了一个“作业吧”,方便前来挂水的学生写作业。乍看饶有趣味的一则新闻,读来却让人五味杂陈。一是孩子作业可能确实多,学习强度也大,但如果说作业多到连生病输液都不能休息的程度,未免脱离实际;二是不仅家庭和学校,全社会似乎都在营造一个“作业大过天”的氛围,医院的确是抱着善意提供这项另类服务,但究竟是多重要的作业,需要以牺牲孩子健康的代价来完成?三是做作业只是促进和检验孩子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是孩子们更乐意边输液边做作业,还是大人们更欣慰看到这一幕?各方推波助澜的结果,只能让“做作业”异化为一场没有终点的“比惨”竞赛,似乎场景越是匪夷所思,励志意义就越显重大,实际上无论对孩子的健康,还是对孩子的学业,都无裨益。

  “作业”犹如一面镜子,既照着孩子,也照着学校、家庭和社会。孩子有他们的课堂作业,教育和关爱孩子则是大人们的终身作业。要做好这门“作业”,就得时时揽镜自照、审视警醒:教育本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千万别让它变味跑偏。

  陈立民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出品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