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前沿 > 最新推荐 > 正文
辩证看待新时代的“变”与“不变”
2019-05-14 10:56:00  作者:张 明  来源:新华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理解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引领新时代,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前进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科学理解新时代首先需要弄清楚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这就是以何种思维方式理解新时代?有人谈到新时代,可能不自然会想到是不是有旧时代?这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线性思维模式的错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不是一个历史学意义上的断代,也不是一个政治学意义上的断代,不存在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旧之分,这是一个基础性理论原则问题。新时代与以往实践之间处于继承、创新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之中。

  辩证全面理解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在理论上着重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衡量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二是如何理解新时代的丰富理论内涵;三是如何辩证理解新时代“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什么?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用“三个意味着”科学回答了这一问题。“第一个意味着”是从民族复兴的历史线索来衡量新时代,这就是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840年鸦片战争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先进的中国仁人志士展开了学习西方的过程,先后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全方位学习。但这些艰辛探索因为没有科学考量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都纷纷走向失败。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运动,不断推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二个意味着”是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线索来讲,也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第三个意味着”是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多样可能性角度来讲的。长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学家将西方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先在性,人为打扮为道义上的优先性与排他性,垄断了现代化的话语权与解释权。广大后发国家一直面临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到的一组矛盾,这就是“既希望加快发展”与“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实践证明,西方国家并没有也不可能垄断现代化的解释权与话语权,中国通过自己长期独立自主的艰辛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道路”,从根本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人类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另一种可能性,凸显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什么是新时代的丰富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用了“五个时代”加以概括。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是从新时代总体历史性目标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夺取更大胜利的时代;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主要是从今后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体奋斗目标的角度来讲的,主要是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主要是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理解新时代的内涵;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是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角度出发理解新时代的内涵;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是从国际关系与国际地位的角度出发理解新时代的内涵。“五个时代”,其实背后存在着一个本质性的特征,这就是新时代意味着当前对于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未能从根本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本质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主要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方式加以展开的。但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经验的积累,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是新时代区别于以往任何时期所呈现的本质性特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之所以新时代能够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时代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之上,具有丰富的感性经验,为从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并上升到对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高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新时代实践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实践的深度与广度也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肩的,内在蕴含了对规律认识深化与拓展的可能性;三是新时代的实践坚守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经典理论,不断结合变动的实际推动理论创新;四是执政党理论自觉意识——勇于并善于及时总结经验以提升到理论高度,为新时代深化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供了重要保障。

  如何辩证把握新时代“变”与“不变”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具有基本的历史延续性与继承性,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又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在理解新时代的问题上,必然会遇到如何正确处理“变”与“不变”之间关系,这里就需要运用哲学的辩证思维加以综合分析与思考。什么是新时代的“变”?可以从世情、国情和党情等多方面加以衡量,但最为重要的“变”还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已经取得巨大飞跃,已不再是生产供给性不足的“落后社会生产”状态;二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单纯物质层面的需求,而是有着多元化需求,即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与现阶段发展的相对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什么是新时代的“不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根本上来说,“不变”是主流,新时代仍然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框架之中,仍然是一方面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另一方面又凸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变”是支流,是在“不变”的总体框架下所形成阶段性新特征与新趋向,凸显了经过40多年实践积累与探索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起点,正确认识“不变”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把握新时代的新特点。牢固坚持新时代“不变”的主流与本质规定性,同时又对新时代的“变”保持高度尊重,在“不变”的大框架下把握“变”,在对“变”的理解中深化对“不变”的把握,这就是新时代“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