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悦读 > 最新推荐 > 正文
关于“仁”,孔子这样回答学生
2018-04-13 09:04:00  来源:新华日报

  阅史观今

  商周乃至虞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如“民罔常怀,怀于有仁”“以义制事”“以礼制心”“知之曰明哲”“信用昭明于天下”等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开始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举贤纳良,董仲舒在回答武帝策问的时候,提出了推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的建议。

  “常”有通常、普遍和永久之义,“五常之道”即为最基本、最普遍、最稳定的五种道德。自此之后,仁、义、礼、智、信五者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确定下来,为历代王朝所提倡,成为了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

  “仁”高居“五常”首位,根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仁”由“人”和“二”两个单字组成,其本意就是人,是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应持的基本态度。

  孔子在继承传统的亲亲、爱亲、爱人、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学思想。在孔子看来,“仁”是立身之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据统计,《论语》中讲“仁”的内容多达一百多次,足见“仁”在孔子学说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论语》中,“仁”多是在孔子的学生问的过程中提出的。孔子对弟子实行的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弟子的性格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所以,提问的对象不同,场所不同,孔子回答也不尽相同。

  就是这样,在孔子一次次和弟子讨论的过程中,“仁”的涵义被阐释得更加清晰。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这是“仁”的本始。这里的“人”,不只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包括了广大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仁人“爱人”的对象超出了“爱亲”的范围,而获得了“泛爱”的性质,将“仁”由“爱亲”推广到“爱人”。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就像接待贵宾,使唤民众就像承办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强加于人。要做到在朝廷上没有人埋怨自己,在家里也没有人怨恨自己。

  子贡与孔子讨论“仁”的时候,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是孔子对“仁”的界说,是对人与人关系的一种解释。自己想要成功,也要支持别人成功,自己想要发展,也要帮助别人发展。凡事都能推己及人,这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仁”就是一种克己的工夫,克制自己的内在欲望,时刻以敬持己。具体的内容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言论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语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孔子认为,只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而且,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最后,孔子又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这就是要达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实现。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不断地修炼和学习。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

  孔子回答到: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可以看出,“仁”的基本意思就是“爱人”,其主要内容就是倡导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当有爱心,要关怀人,要同情人,同时也要遵守、维护以礼为表现形式的社会现实秩序。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曹胜高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